國力移轉

 

  過去一個世紀,美國贏得全世界大事的殊榮,且人們視為理所當然,例如兩次世界大戰、太空競賽、冷戰,以及網際網路的淘金潮。美國一直沿襲著此一路線,享有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國運,為世界其他國家所稱羨。若仍繼續下去,還算過得去。

  今日,家庭價值高漲,消費者依舊消費支出,這個自由之邦緩慢而正確無誤地將繼往數十年來的優勢讓給了勤奮不懈、報酬較低,以及普遍教育程度較佳的外國人。這些移轉消長,一點一滴的發生,事實上對大部分的美國人而言,是不容易理解的。不過企業主、頂尖的學府和專家,特別是常出國洽商的專家,在科技、工業和企管經營的國際競賽的場合中,逐漸目睹美國進步的腳步放慢。英特爾主席貴格.巴雷特(Craig Barrett)憂心忡忡地說:"每個初期的警告訊息顯示,美國國運趨勢往下滑,變得笨重不靈活,卻也活得自在,這也是不知不覺使問題加劇的其中原因之一。"

  在學界,美國的庸才教育並不陌生。15歲學童的閱讀識字率,很少高於西方國家的平均水準。美國的八年級生的科學成績,在全世界排名第九,數學為第十五,比立陶宛、匈牙利馬來西亞的學生還低。長久以來,美國學生不愛攻讀基礎科學,而基礎科學往往是尖端產品和殺手級革命新產品的基石。此主修學科趨勢逐漸轉向商業、法律和文藝等學位。通用電子公司總裁傑佛端.伊曼(Jeffrey Immelt)演說時陳痛地表示:"主修運動的畢業生比電子工程畢業生還多。若是要成為世界的按摩中心,那這麼做就對了。"在此之際,美國仍以擁有世界知名的大學自豪,而世界級的學府在印度、中國、南韓和其他國家紮根,仍在美國頂尖學院的指導之下。

  不確定而令人擔憂的長期趨勢,最後會成為今日的問題。奇異汽車公司為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現成為美國影響力日漸衰弱的典範,從潛在的破產可能性就可略知一二;日本的豐田汽車現要取代GM,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GM雇用30,000名員工,所處的困境可代表過去經濟社會的歷史,相同的情況也在現代的科技領域。許多先進的半導體、通訊、奈米科技及網路服務的突破發展,過去曾為美商企業所主宰,現正移轉到海外當中,持續在進行。美商企業尋求大量的海外技術人員,部分原因是因為成本低廉,也勞力充沛。通用電子副主席大衛.卡宏(David Calhoun) 說,現在汽車業的進展情況,移轉到更高層次的科技,像美國一樣大的市場正在縮小。

  綜觀美國的消費中心和汽車代理商,甚至市郊的社區,這個問題並不那麼明顯,但美國人通常最後才知道海外的快速變化。許多國外的革新和進步使人訝異,打破慣於美國第一的預設立場。在香港,60%的家庭透過高速寬頻網路享有電視服務,這是將視訊轉入到電腦,變成影視、遊戲,和未來其他潛在可能的服務。中國將近二十幾個城市架設無線追踪系統,以追查貨物抵達港口和航空站的情形,是為各地最精良的應用產品。綜觀歐亞,嵌入式記憶晶片的智慧卡正取代信用卡,甚至現金,以簡化購物的程序,減少詐欺事件,以及建立使消費者接收及時交通狀況和實用資訊的基礎建設。大部分的美國人旅遊海外會認識到,手機通常使工作更順心,在其他國家做事更有效率。

  有許多娛樂比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更刺激。新科技傾向往有市場的方向發展,既要有基礎建設,也要有消費需求,如此可激發更進一步的革新以及高薪的工作機會。網路服務公司尋求工作夥伴,在美國開發尖端的行動服務,並未考慮到任何一家美商企業,反而是找一家南韓的合作商。南韓政府積極開拓寬頻網路、行動科技,和其他的創新產品,延伸至每戶家庭。許多韓國的電話,像智慧卡一樣,可用於自動販賣機買商品,還有些可透過衞星接收電視訊號。

  其他國家的快速躍進,對美國企業和勞工有所助益,特別是大量的中產階級消費者。有些成品是在本土製造,另外則是從崛起的中國和印度。美國不會快速消失經濟、政治和軍事強權的國力。一直以來,美國經濟皆為全球首屈一指,國民年平均生產毛額仍舊維持世界的最高水準之一。美國的軍費幾乎是其他國家軍費的總和,將近中國的十五倍。中國似乎有意與華府角逐地緣政治,美國的龐大國防預算使得新科技最終有益於美商企業和消費者。

  在2005年,外資投入美國市場,像是廠房和建築業,提高了25%,高達一千二百九十億美元。道瓊工業指數至少有11,000點,美國市場開始從全球吸金。許多專家認為,全球經濟快速的變動更彰顯美國的國力,而非美國的弱勢。資誠企管顧問公司主席丹尼斯.奈利(Dennis Nally)強調美商企業到他國拓展業務時,比以前的美國敞開更多新的經驗,他指出:成就美國的壯大是人民的適應力和應變能力,要思考哪些是優勢領域,諸如服務、娛樂、財務等,力求引領時代浪潮的前頭。美國的員工有許多機會到境外工作,像是高成長率的中國或巴西。

  但如果美商企業和員工不能力敵外國的競爭,美國的繁榮也不會維持下去,美國黃金屋的美夢的屋瓦會掉落數片。根據聯邦準備銀行的估計,在2001年和2004年間,扣除掉通貨膨脹後,美國家庭收入淨值的中位數,僅上升1.5%。這代表從九零年代成長率顯著的下滑,且經濟擴張,失業率低,住宅價格高漲。令人吃驚的是,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平均收入實值降低了3.6%,就像八零年代和九零年代收入上升,事實上卻縮水。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更消弱了美國的中產階級,使生活水準下降,令人擔憂。

  美國在全球經濟的變化情況,部分是因為歷史的巨變。前中情局局長羅伯特.蓋茲(Robert Gates),現為德州A&M大學校長,表示:"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共產體制統治下的中國和俄羅斯,使我們有全球超強的經濟實力。"日益進步的印度和中國,協助統合數百萬受過良好教育、苦幹踏實的人才,以增進生活水準和購買力。經濟實力促進地緣政治實力和軍力,特別是中國膽敢與美國競爭角逐每一層面,從軍購到石油天然氣。前美國駐中國大使史第普頓.羅伊(Stapleton Roy)預言,不消數十年,中國會變成全球強權國家。恐怖主義會變得比中國的經濟成長更微不足道。

  在可預見的未來,競爭會在於科技、工作機會和經濟。電子通訊的興起,特別是在電話、電視和網路服務,使地球無形地縮小,成單一的世界。電子產業聯盟總裁戴夫.麥克第(Dave McCurdy)指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絕對主宰通訊科技,而現在正喪失領導地位。最新的手機服務標準3G,可像網路一樣快速傳送資料和影音到手機上,目前在歐洲和亞洲普遍通行。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有可能為中國的規格所主導,但到2010年才會在美國通行。起創之初會在亞洲國家,像是日本、中國和南韓等國,設定一些通訊和網路產品的世界標準。加特能企管顧問公司預測,第二次網路革命不會是以北美為中心。這意味著一些最成功的典範會移轉到像是南韓的LG和三星等企業,此與變革核心的關係最密切,也像是美國的IBM、微軟和英特爾等企業,主導世界的產品和標準數十年。

  這些躍動的生機,在市場上展露無疑。源於貝爾實驗室的朗訊科技、加拿大的北方電訊,兩家包辦了北美的電話服務,力求在水準之上,目前的股價表現不佳,且在美國只有少數新的工作機會。在此之際,中國的電訊公司,像是華衛和ZTE,美國人很少聽過,現正吞食亞洲和開發中國家的市場大餅,也觀望已開發中國家的商機,與三星和中國的海爾家電公司等創投公司的型式相同。美商企業也積極拓展海外高速成長的市場,像是IBM190,000名工程師和技術專家,有一半居住在海外。IBM藍色巨人也仍雇用住在美國的勞工,其中有30,000名印度人,計畫增加數千人。

  事實上,企業有若干領域當中,美國並非全部主導。例如通用電子,有許多不同的商品線,如照明、電器、發電機和其他產品。外國製的產品低價和品質增進,促使GE轉移工作機會到成本低廉的海外,現今也跨出國際,利用技術性的勞工。通用電子副主席卡爾宏(Calhoun)說:"尋求高級技術人才,不只是十人或二十人,特別是高科技,能去的地方,人力充沛,就在印度和中國。"

  卡爾宏和其他美國的執行長強調,美國像是一大艘船,不是艘賤賣的船快速航行在水上,而是逐漸喪失動力。許多經濟優勢仍在美國的國土境內,諸如讓人眼花瞭亂的財金制度、創投所需的資金、世界級的管理專家、企管大師,以及更不用說的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在印度和美國都有據點的外包公司可尼善(Cognizant)執行長拉西尼.耐拉雅南(Lakshmi Narayanan)表示:"創造性的活力就是在美國這裡,上下供應鏈始於此,醫藥、醫療器材、iPod等,都在此創新。"

  哈佛大學出名的勞動經濟學家里查.弗利門(Richard Freeman),強調中國、印度和前蘇聯所造成對未來美國工作機會和所得的影響,要能找出競爭優勢,除非能找到解決之道,否則下一代將會日益艱難。

  現今世界正在歷經前所未有的變革。全球的勞動力暴漲,在二十世紀,未全球化時,世界經濟的勞動力約為十五億人,當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勞工加入就業市場,在二十一世紀時,增加了十五億的勞動力加入戰局,且全球化的腳步加驟,僅在一眨眼之間,增加了一倍。過去,這些沈睡的巨人仍舊是未受啟發,停留在農業時代。工業化的美國自然很容易保有領先地位,但如今其他國家投入科學和工程領域,一如日本、南韓和歐洲,結果,在1970年,美國大學生佔全球大學生的30%,而到2000年,已降至14%;美國博士學位佔全球的比例急速下降,從1970年代初期的50%,預計到2010年的15%。另一項預估,五年之內,亞洲會產出全球90%的科學家,出現爆炸性的知識工作者,是前所未見。

  數十年前,許多人推論,戰後嬰兒潮的老化退休,美國會面臨勞動力供給不足,導致薪資和收入會上揚。而"世界是平的",以及頂尖優秀人才對企業不再忠誠,這意味著公司企業得以全世界搜尋最優良的人選,同時價格又最低。預計未來的數十年,無情的工資和收入下降的壓力,不僅在美國的製造業、科技業、工程業等其他領域。這表示美國若要維持國際領先的地位,就必須大力改革競爭力。

  從某個方面來看,美國還是很成功。美國長久以來,掌握全球最佳的電話系統,而創造最尖端的無線網路,現卻沒那麼急切。南韓、日本、中國和東歐現都超越美國。美國零售商和銀行投入許多資源在信用卡設備,現轉換到更多功能智慧卡的成本,比從未有信用制度的地區高很多。法國智慧卡公司Axalto首席保羅.比佛利(Paul Beverly)說:"其他國家,信用制度的基礎未建立完全,就直接跳到智慧卡,美國落後很多。"

  美國仍舊是全球最頂尖人才的起點和終點,從電子、醫藥、化學到物理等各領域,光憑這些就足以產生尖端的創投公司,像是英特爾和Google(谷歌)。但就高速成長的外國企業開始攻略新市場,搶走求新求變、頂尖的高層管理人員和科學家。譬如,格葛里.李(Gregory Lee)用了23年的職業生涯,爬上像是Procter & Gamble, Kellogg和強生等大公司的管理階層,但就當三星領先記憶體、半導體和消費性電子之際,要他出任首席行銷副總,他拒絕強生公司的這番好意,收拾行李回韓國首爾,他說:"世上沒有很多大公司成長快速,開發新鮮刺激又有趣的產品。"為了完成刺激有趣的產品,三星一直積極徵人,從數百家全球最知名的研究所和其他公司獵人,許多是從美國。中國政府也一直積極徵求海外華人歸國從事科學、科技、教育和領導職位。紐約州柯林頓的漢米爾頓學院的亞洲研究的陳禮,預計近年來中國已說服至少200,000受外國教育的海外學人,很多是在美國歸國服務。最少有600,000名仍居留國外,他們成為中國潛在巨大的人才庫和人力資源。

  眾多的海外公司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離開美國,特別是海外留學生。出版"飛航資金"一書的作者大衛.希南(David Heenan),估計數百名國外出生的專業人士每天離開美國,這類專才就是要留在美國,他們有高度潛力,受高薪邀請,以及政府大力資助科學研究而回國。例如新加坡設立公立大型的生技研發中心,吸引美國及全世界業界領先的專家投入,部分原因是因為支持幹細胞的研究,而在美國只有很少的資金贊助,政治上又有生命權的爭執,以及保守派極度地爭議。希南說:"我們沒有國家級的誘因,以致流失成長力。"冰島已成為基因研究的重鎮,乃因政府政策的支持,允許向人民匿名收集DNA。南韓政府推動每戶家庭寬頻上網,期望成為全球最資訊化的國家。全球貨運公司DHL的執行長約翰.穆林(John Mullen)說:"美國過去是未來科技革命的麥加,而今世界其他國家也在發展這項能力,這會使美國國力動搖。"

  中國、印度、南韓和其他國家積極的政策,花費巨資獎勵科技研發,與之相比,美國立法委員經常採用放任的政策。有人認為該是用積極奮鬥態度的時候了。華盛頓特區智囊團經濟策略學院的巴比.可汗(Bob Cohen)指出:"讓市場決定一切,但這並不表示有更好的科技和服務。"甚至若干反對政府干預的企業領袖也同意。例如,雅虎有意從事網路服務和一些教育服務,延覽全球最佳的教師,使他們的演說和報告現可供應少數優先的觀眾,但可能不會在美國發生,至少不會是第一優先,因為美國在世界寬頻上網的排名第十二。南韓、新加坡,以及幾個歐洲國家會是先試行的國家。雅虎執行長泰瑞.珊摩爾(Terry Semel)在紐約的一場會議指出:"美國不是世界執寬頻網路之牛耳。若此為政府的優先政策……就會牽動工作機會、健保和其他相關事誼,為國家服務。"

  布希總統的"促進競爭力"措施,目標在改進教育、鼓勵學生攻讀科學學位、獎勵科技研發。這些草案包括增加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提供專攻數學和科學的研究生的資助、建立美商企業永久的聯邦研發租稅減免。但就算數百萬美元的基金發揮作用,對成效也屬有限。

  "美國外包"一書的作者羅.希拉(Ron Hira),現任羅徹斯特科技學院的教授說:"我們做的每件事只是維持現狀,投資下去,如何協助一個43歲的勞工找工作?中國和印度正在大玩產業政策。"

  此外,很多人觀察到更進一步的問題,那就是美國很自滿,對於工作滿意和缺乏對外國企業挑戰的認知,以及員工的現狀。這無法用聯邦資助改變現狀。軟體顧問羅伊.辛漢(Roy Singham),同時也是智庫場的執行長,在美國、印度、中國等許多地方有辦公室,他說:"當你在大學喝啤酒看超級杯足球賽,中國正在研讀最新的第四版教科書。美國企業最終不可預知,但會喪失10% ~ 30%的創投公司。"

  綜合上述,有可能在未來更加劇,要採取國家政策以因應變革。美國以引導全球領先地位著稱,IBM的多諾夫歐說:"在立陶宛、墨西哥、巴西、中國、拉托維亞,他們比我們更渴望成功。"IBM移轉許多工作機會到躍動的新興市場國家,當數量達到一定數目時,也許美國人也會渴望成功。

 

 

中產階級兩頭燒

 

  中產階級的動蕩不安更加驟,這也可以解釋今日經濟的本性。在海外外包、自動化現實下的全球經濟,任何關心美國未來面貌的人,甚至一般市井小民就會感到惶惶不安。

  28歲的史第芬,來自加州的橘郡,曾任程式設計師,因研發團隊外包到亞洲,不幸地被硬碟製造商"西方數位"科技公司裁掉。他保持最新的技術,在成長的產業任職,算是做對事情。所以,八天後就找到了網路線上的工作,販售營養保健產品,以及諮詢服務。但這是他從2001年以來的第六個工作,乍看之下他能快速適應快節奏的經濟社會,但他渴望工作穩定。但現今的經濟已不像父母輩的一様,可以在同一地方,工作40年。

  這只不過是經濟變化的其中一項改變。數字會說話,雖然數字描繪經濟變化,伴隨著通貨膨脹,不過也描述不同的現象。美國貧富差距快速擴大,增漲的收入不平均。聯邦的資料顯示,2001年至2004年一般家庭的收入,僅上升1.6%,而1998年至2001年則為9.5%1995年至2004年景氣上升也有下滑,收入分配傾向富裕的一方。最上層的四分之一族群,收入增加了77%,最底層只有8%。如此的統計數據顯示,國會和華盛頓當局只為富人著想,近年改變稅制,傾向投資人而非上班受薪族,加深了富者恆富的刻板印象。

  收入不平均的現象,一直在電視和報章雜誌重覆出現,極富和極窮兩級化的情況並非新聞。也許這可解釋何以有工作者可支付生活所需,但仍有不安全感。耶魯大學政治教授駭克(Hacker)指出,老百性感到的是經濟基礎不安全,國家做得不夠,家庭也做得不足。

  65歲的麥克.帕克(Mike Parker)是個經驗老道的電氣技師,在密西根州的汽車組裝廠服務,也呼應這樣的說法。他說:"大家會感到害怕,絕對會害怕。"他標示出所有的顧慮,包括源於美國動蕩不安的汽車業裡的工會成員的耳語。外國競爭者的壓力下,優厚的配套措施和終生雇用制的美好時光,已不覆存在。帕克說:"過去這裡的員工可有份稱職的工作,支付生活開銷,養小孩到大學,計畫退休。現在這些全消失不見了。如果在四十歲或五十歲丟掉工作,那就苦了噢!"

  更進一步,中產階級勞工的憂慮又加深,現在得要在投資和保健做選擇,尋求資金的來源。駭克聲稱這責任移轉叫做"大風險移轉",從政府和企業到個人。

  人生不同的風險,譬如失業、疾病或生育而喪失收入,暫時無行為能力、喪偶等。在富裕年代的經濟不安全感,成為現今政治顯著的議題,主要的政治歧見不再是收入,而是風險,許多人願意承擔風險,像是未來五年的預期,和到時再投資自己等的概念,普為接受。過去,將財務風險從個人移轉到美國政府的納稅人,如同經濟大蕭條時代的"新政"。許多政策被批為回到大政府的局面,但也活胳了經濟。

  但對許多其他人而言,此概念立意不佳。一家民意調查機構尋問民眾有關"未來賺錢獲利的機會"或"知道現在受保護的收入來源的穩定性"何者較關心。結果顯示,只有29%喜歡賺錢的機會,而有62%的喜歡穩定。

  有趣的是,現實的工作期間的改變卻未如此。根據勞工部的統計,1983年至2004年期間,對同一雇主的工作期間長度的中位數,25歲以上至34歲的男性從5.9年降為5.1年,35歲至44歲則從7.3年降到5.2年,45歲到54歲為12.8年降為9.6年。不過,較短的工作期間可能為經濟繁榮的徵兆,也是人們對換工作有信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經濟教授史第文斯分析在58歲至62歲的男性,工作期間最長者發現,1969年為21.9年,而到1998年時則為22.0年,看來長期受雇並未顯著改變,痛苦水準也不足以證明。

  美國民眾和民選出來的政府官員之間的觀念差異頗大。92%的國會議員有大學學歷,而一般大眾才佔18%。當然,不需要文憑才能夠瞭解企業外包、預算赤字和移民對美國生活品質的影響。另外,保留美國的工作機會是最常見的美國外交政策。72%的美國人認為,企業外包是最負面的,但只有31%的政府官員同意。而根據一項調查顯示,71%的美國人確信企業外包妨礙經濟,62%的人認為政府應懲罰企業將這些工作機會外包出去。

  美國人擔憂的是經歷一場經濟學家稱為"避免損失"。研究顯示人們對財富降低的敏感度,兩倍高於財富增加。這是心理的怪象,意即獲得財富又損失的心理,比從未曾富有過還糟糕。

  如果不在前四分之一的族群,這些收入數字可能會使人厭煩。經濟學家對不平均的收入分配,不見得認為是壞事。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的芝加哥大學蓋瑞.貝克(Gary Becker)認為美國增加的不平均所得,對國家有全面性的利益,因為這反映了教育和人力資源的投資高報酬,而非增加高收入者的稅負。對高收入者課重稅會打消投資人力資產,最好是增進底層人民的教育程度,以增加收入。

  收入不平均並不一定是真因。耶魯大學的駭克教授認為,是收入無常性。他說:"經濟體系不同階層的差距已增加,增加快的是人民往下流動,喪失了立足點。"根據他的研究,稅前的家計收入在九零年代的前半期達到高峰,比七零年代的水準還高,現又上升了。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亨利.費伯(Henry Farber)發現,在網際網路泡沫化失業的人,而後又找到工作,平均少賺13%

  三十歲的希勒.奔斯(Heather Burns),原本在北卡羅萊娜州的CCB銀行任職產品經理,後來不幸失業。她說:"我在公司努力工作,結果不知道明天接到一通電話,說公司被買走,新公司的總部在別的城市,你有不幸的事發生,這很令人氣餒。"所以奔斯決定創業,開設網路公司。剛開始探討婦女的產品,與他站相連,而後該站銷量漸增,她隨後重整商業型態,使該網站成為線上購物店,販售懷孕和嬰兒相關的產品。她坦承,這花很多嘗試錯誤,更別提潛在的失業損失。

  像史第芬帕克等人在這經濟體系的就業市場,是中產階級穩定性的例子,而這種轉變,是沒有回頭路。怎麼辦呢?要採取因應措施,以防大雇主關閉工廠或服務中心,將產品移轉到墨西哥或亞洲。活在現實世界,要瞭解科技和全球化的真實義意。若還停留在享有政府津貼的概念,就會注定失敗。

 

 

海外外包

 

  海外外包始於公司將部分企業活動轉到國外公司。印度的資訊服務業雇用約540,000人,根據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資料顯示,在2004年創下90億美金的外銷收益。資訊服務業佔印度總體服務外銷的47%,預計到2008年可達到$500億美金的外匯收入。到2010年,印度的資訊服務業預計雇用1,200,000人,產生$320億的外匯收入,而商業服務的成長率達20%

  每年印度有至少二百五十萬名的大學畢業生,根據IMD世界競爭年鑑的報導,就合格工程師的程度而言,印度名列世界第一。

  以帕尼(Patni)電腦系統公司為例,位在孟買西郊,總部的會議室,中午用餐時間,印度年輕有為的上班族,嚼著三明治和喝湯,閒話家常,這就是外包商的新面孔。

  這些上班族,一律是技術人員。根據"今日商業"期刊的報導,理工科系的大學生畢業後,前十大理想工作之一為軟體工程師。這些年青人具有高度的企圖心,發展世界級尖端的產品,以自己的方式改變全球企業的面貌。大部分仍只不過年紀二十初頭,許多人卻已和美國同等企業做過前瞻性的計畫,諸如研發關鍵性的軟體套件。

  帕尼吸引全國資訊業最頂尖優秀的人才,而這只不過是開始。許多印度的企業不再侷限自己為國外公司發展內部的營運項目,還包括提供核心部分的服務項目。印度高科技公司也擴展更多艱辛困難的業務,像是以研發為重的明星公司,引導創新性的試驗品,創造全球性的產品。

  美國財星500大企業有400家尋求印度的大量技術性又說英語的人才,以降低成本。對許多企業而言,外移使成本降低高達50%。最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美國的軟體工程師每小時工資$60美金,而同樣的情況在印度只需每天$6美金。不過成本只是其中一項考量,印度可提供低價,同時顧及品質和專業。帕尼的經理人表示,工作機會是流向人才之處。

  許多年輕的印度人選擇留在國內,善加利用此波新的工作浪潮,而非遵循前輩受過良好教育者的路線,即海外留學就業,以後很少回國。25歲的蘇哈西.艾雅(Subhash R. Arya),在帕尼服務了兩年半,說:"如果我沒有在此工作,我就會赴美深造留學。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還是比較好。"

  梅哈尼.可哈卡(Meghana Kolhatkar)帕尼集團的老鳥,她有四年的資歷,每天從北部郊區通勤90分鐘來上班,家有丈夫和一個兒子。就在她家門外,會經過一個標示上寫著:"到印度最紅的網路公司註冊和賺錢──CMS電腦"。

  每個工作天,她要忍受16公里的車程,開過塵土飛揚和滿是坑洞的馬路,經過破破爛爛的房屋,一路駛來,盡是刺耳的汽車啦叭聲。後來,小轎車開始數目比人力車和黃黑色的計程車還要多,歷經數次改變後,帕尼的鋼骨和玻璃辦公大樓在本市近郊的軟體出口保護區建起。

  對帕尼年輕的上班族而言,企業外包儘讓員工留在家鄉,也給他們前所未有的權力。印度資訊業對年輕的科技人有大量的需求,企業盡力留住優質人才。這使得家庭關係也隨之改變,在印度男性主宰的社會,一名24歲的婦女第提.曼奈尼(Deepti Manghnani)說,因為工作職場之故,她擁有金錢和權力,已變成像是父母的長子。

  綜觀資訊產業,每年有高達40%的從業人員離職,另謀高就。電話服務中心有高達一半離職,因此需求遠高於供給。印度政府預估,到2009年,單就全國的電話服務中心需要一百萬訓練過的合格員工,預計有260,000的短缺,印度指望增加的勞動人口來彌補這些缺額。

  但就現階段而言,像帕尼這樣的公司,每天為保留10,893名員工而盡心盡力。單就去年有1,539人離職,離職率為18%,雇員開始知道他們的價值。"我可以向老闆說不做了,這是有選擇條件的優勢。"有四年的工作資歷的艾雅說。

  為了展現企業文化以延攬人才,人事經理卡帕納.傑遜克(Kalpana Jaishankar)早年稱他們勞工,現改稱為員工。全球化的公司轉型為績效導向的體系,以留住人才。

  不僅員工成為外包世界的主力,他們也慢慢地扭轉對印度的刻板印象。像是更多的青年男女共事,綜觀整體產業,七成為男性,三成為女性,有許多西式浪漫愛情的機會。印度有九成左右的婚姻由父母安排,帕尼的經理指出,他們已不再算員工之間有多少通婚。

  印度的大型外包商也提供繁複的科技服務,譬如設計工程。

  考希克.穆哈奇的工坊,乍看之下像是電子產品的醫院,主機版連上電腦瑩幕,分析診斷,就像診斷需要照顧的病人一樣,不過事實上卻有極大的不同。穆哈奇和同事努力打拚,為下一代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孜孜不倦。在某個領域,他們檢視低成本的電腦晶片,模擬價值約50美金"數位衛星電視影音機上盒"的高單價晶片的情況。就在一旁,有人在設計65吋高畫質的電視晶片。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專案正在進行。

  穆哈奇的主雇為維波股份有限公司,穆哈奇的工作成品不會在任何產品上出現其品牌。例如,義大利汽車製造商飛雅特,其汽車有維波設計的衛星導航系統。最大的手機製造商Nokia也將工作轉給維波的工程師。總體而言,產品設計外包商都會隱姓埋名。穆哈奇說:"我們不是賣產品,而是賣服務。"

  若認為科技業外包僅限於電話服務、軟體創作,以及幕後營運,那就名不符實。印度公司開啟外包潮,也帶來工作爭議,產生"價值鏈"。前三大外包公司為塔塔(Tata)顧問服務公司,Infosys科技和維波公司,以及許許多多小公司使外包產業導入新的方向,科技研發只不過是一個例子。產業趨勢不只是有客服電話聽到印度腔的口音,更進一步,也可視為"寧靜革命"。

  這場革命的核心就是在印度的科技首都班加洛,該市擁有六百萬人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城市。市區街道崎嶇不平,交通一片混亂,居民抱怨停電、垃圾問題,以及第三世界特有的問題。不過一旦穿越該市的主要外包區的大門,馬上就像來到美國矽谷,有與矽谷相同的現代化建築和景觀、空調辦公室和卡布其諾咖啡的美食廣場。這裡也有精密的視訊會議設施、游泳池、網球場,以及可能是最具震撼力的綠草如茵景緻,與牆外老舊破爛深色的街景形成強烈的對比。地點、距離及時間等,受一般實體世界的限制,而員工置身在這虛擬實景的世界,可說是毫不受影響。維波電腦系統的專家在這裡的控制室,掌管顧客複雜的電腦網路,每分鐘的營運狀況,而客戶端遠在英國。

  就在公司企業外包電話客服中心,尋求降低成本之際,現也吸引潛在的工程設計和複雜的企業外包。在維波Infosys的每一天,訪客的歡迎標語,讀起來就像是最出名美商的企業用語。維波知名的客戶,像是摩根史坦利、昇陽電腦、通用汽車、HoneywellCisco和盧森科技。維波的員工從2002年開始增加到三倍,到將近42,000人,現有400家企業客戶,雇用的速度是每工作小時三人,從申請者當中選出不到1%

  資訊科技服務的革命,只不過是大轉移的開始。根據佳仁(Gartner)研究公司最新的報導,預測科技外包到印度、中國以及其他地方的腳步會加快。到2010年,全球海外研發及工程的外包,將會增加至少八倍,達到120億美元的規模。同一時間,花費在所謂的基礎建設外包,諸如遠端網路管理,會從約二億五千萬美元成長到高達40億美元。

  印度出奇致勝的關鍵在於大量廉價技術性的勞力,他們的薪資約為美國和西歐的十分之一。印度每年有82,000名大學工程系畢業,超過美國的60,000名。印度頂尖的畢業生為第一級,例如印度科技學院從178,000名申請者當中,只收3,500名大學生或研究生。在維波公司,從一流的學府畢業的新進工程師,年收入約為$9,000美金,八年資深的工程師則有$20,000美元。甚至每年薪水調漲15%,成本優勢仍遠遠超前。

  這意味著美國科技革命的未來和職缺無法臆測。印度雖然科技業高度成長,但仍比美國的電腦軟體和系統工作少很多,約為540,0002,500,000。此外,還有245,000個各行各業的外包服務,諸如電話服務中心和企業諮詢。若干人最怕美國潛在的工作機會喪失,在十年內美國政府的電腦計畫也外包。也有電子工程師視外包為降低工資,危害美國革新的罪魁禍首,因為革新是跟著工作進行,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會消失。

  顯而易見的是,維波公司獲致成功可從年收入看出,從2001年成長了三倍,達十九億美元。但像其同業競爭者,也面臨維持利潤高速成長的壓力。維波公司的策略為擴展更複雜和高報酬的工作任務,現有約9,000工程師為約100家公司設計產品,這使它成為全球最大的研發外包商。維波己開始推銷其他能力,像是遠端管理客戶的電腦網路。

  Infosys也相同地擴展管理諮詢服務,就像IBMAccenture。此概念是要在美國有管理諮詢師,協助客戶改良效率,確認其方法,並交由印度的軟體程式開發人員設計所需的系統。Infosys拜訪大型諮詢服務公司,要他們雇用專員,以加州弗利蒙為據點,提供服務,預計兩年內雇用700人。Infosys的執行長納擔.尼諾卡尼(Nandan Nilekani)說:"這項挑戰不是要買新科技或下個世代的新產品,而是要整合系統,改良增進企業的效率。"

  當然,還是會有些不盡理想。印度提供豐沛的科技人才,但缺乏控制時間和預算的中階管理人員。此外,技術人員之間的摩擦也是問題。印度高層主管認識到數量上的取勝無法產生創造性的工作,譬如像是構思嶄新的MP3播放器。

  然而印度終究是獨樹一格的印度。交通依舊是個問題,維波公司必須開150輛交通車載員工,從永遠過度預定的市區旅館,開15哩的馬路,到著名的電子城的科技園區,就得花至少一小時。維波和其他公司出資,興建從市區到園區的高架收費道路,但政治反對勢力阻礙了這項草案。缺乏公路、機場和發電設施的不良,印度的科技產業勢必無法繼續維持爆炸性的成長。這使得維波公司的主席安欣.普及(Azim Premji)憂心地說道:"因為基礎建設的不足,雖然到現在還沒有喪失客戶,但我們喪失了許多外國的信譽。"

 

arrow
arrow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