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國內班機,由愛麗斯泉直飛雪梨,到1770年庫克船長登陸澳洲大陸的地點.目前雪梨是全澳洲規模最大、人口最多、最繁榮、最有歷史氣息的城市.雪梨與許多倫敦的地名和街名相同,如海德公園、維多利亞街、牛津街、維多利亞大樓、喬治街等,整體觀之,雪梨東臨太平洋,北、西、南三面臨國家公園.
雪梨名稱的由來,是以當年英國內政部長雪梨(Sydney)的名字而命名.當年英國政府為解決監獄不足的難題,而有移民囚犯的政策.原先是將囚犯送往北美,但1774年美國獨立後,遂無法實施該項政策,於是在1786年政式宣佈澳洲為囚犯外放區,並在1788年由澳洲總督亞瑟.菲利普(Arthur Phillips)率領第一艦隊,載運750名囚犯與400名水手抵達雪梨,開啟澳洲歷史新的扉頁.
市區觀光 |
雪梨為新南威爾斯省的心臟和首府,並且是澳洲最大城,人口逾三百五十萬.面積1736平方公里,比羅馬、洛杉磯還大.是工業、商業、製造業的中心,並且是個主要港口.
Enjoy great views of the city from the highest point in the hemisphere. |
雪梨塔(Sydney Tower) 是頂天立地的細長建築,於1981年興建完成,位在中央商業區最繁華地帶,歷經八年的光景,終於落成,標高304.5公尺,是許多攝影者的愛好焦點,尤其是夜間燈火通明輝煌,從遠處就可以看到這座尖頂建築,矗立天際.東可遠眺太平洋,西望藍山,南觀臥龍港,北覽棕櫚灘,雪梨的風彩盡收眼底,四面八方的美景,盡在雪梨塔上遠眺之下,具體而微地呈現在眼前,一覽無遺,連近郊也不遑多讓.泱泱大國的風貌,多元文化的核心,就從此高處向四面八方展望.
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
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佔地三十多公頃,包含4,000 多種植物,可看到許多從未見過的植物.坐落在市區的植物園,可說是都市水泥叢林的花園,它原本是一座農場,而後澳洲總督拉奇藍.馬奎理(Lachlan Macquarie)下令改建而成為植物園.這裡也是觀賞雪梨歌劇院與跨港大橋的好地方,置身在眾多奇花異草當中,真是鬧中取靜.走在步道上,沿途夾道迎人的花卉,現值新葉初吐時分,染山林青綠,為水泥建築的雪梨平添多采躍動的丰姿.
|
Manatee |
雪梨水族館(Sydney Aquarium)是全世界最具規模與特色的水族館之一,遊客可以深入水底123公尺的透明水道而不會沾溼,有海底探遊的樂趣而無海底探遊的危險.入內參觀,與海底生物做面對面的接觸.這次沒到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旅遊,但可在此見識到珊瑚礁的面貌.這是水陸生命互相接觸的時機,不用潛入水底就可以享受潛入水底的樂趣.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
來澳洲有一段時日了,都沒有買什麼紀念品,原因是不易擕帶.趁著在最後幾天,逛逛雪梨市最出名的購物地點──維多利亞女皇大樓(Queen Victoria Building).這座大樓,建於十九世紀末,為了刺激雪梨經濟才興建此綜合性的商業大樓,內部擁有百餘年歷史的百貨公司,有蛋白石、手工精品、珠寶等,但商品皆為高價昂貴,就打消了血拼的念頭,最後只在一家商店買一隻無尾熊送給友人.澳洲特有的無尾熊或袋鼠等造形的禮品,是最受觀光客青睞的紀念品.
|
Chinatown |
世界各地都有華僑,雪梨也不例外.雪梨華埠就像是華人世界,街上與祖國一樣的招牌,行人都是華人.中國庭園(Chinese Garden)位於土姆巴隆公園(Tumbalong Park)內,稱為“誼園”,象徵新南威爾斯與廣東省締結為姊妹省的友誼.在這華埠(Chinatown),價格競爭是此區人們的市場競爭策略,這可就樂了消費者.我可買到最便宜的麵包,配上牛奶,就是一餐.雪梨是我遊澳洲的最後一站了,旅費所剩不多,平均每天只能花四十幾元澳幣,其中一半用於住宿,其餘費用只好從餐飲節省起.
我喜歡看IMAX立體電影,在祖國從沒看過,來到澳洲,才有機會目睹這種動感科技.戴上特製的眼鏡,就像身歷其境.只不過,主角看起來距離只有二公尺,不應該看起來這麼大.
晚上市中心商業區像死城,高聳的辦公大樓林立馬路兩旁,感覺空間不大,陰暗的街景,更加強狹小的效果.遊客整天都可在玩,到處看看,晚上也不例外,但晚間大家都休息了,店面都打烊了,且天色也暗下來了,沒什麼戲唱.但還有一些人頗有看頭,在大都會最容易看到,就是正式的晚禮服,配上高朓的身材,令人想起雪梨港灣大橋,人們稱“衣架子”(coathanger),年輕澳洲人穿起來很強眼,很會打扮,十分有吸引力,就像是衣架子.
雪梨歌劇院與港灣大橋
|
Sydney Bridge |
Sydney Bridge |
雪梨港橋(Sydney Harbour Bridge)在1932年完工,耗資兩千萬美金,大橋包括引道全長3.6公里,頂點高達134公尺,橋面高於水面51公尺,可讓四萬噸的郵輪從下穿過,非常壯觀.澳洲人叫它“衣架子”(Coathanger),現今與歌劇院己成為雪梨市的門面.從任何角度觀看,盡善盡美,燿燿生輝,永遠是澳洲人的榮耀.
回程時,有個亞洲小孩向我要錢,我不想跟他們接觸,對他們說:“No English!”(別講英文.)繼續走我的路,他們也不再乞討,這是我遊澳洲最差的印象.
Enjoy free time here as it is located just across from the Opera House and is filled with history, shops and restaurants to explore. Later board your harbor cruise and Sydney's magnificent harbor. |
|
Opera House |
|
Opera House |
從橋頭走捷徑繞過圓環碼頭後,就是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這令人驚豔的建築由一堆弧形彎牆所構成,現已是澳洲的國家象徵.歌劇院高達67公尺,白色屋頂似風帆又似貝殼,源於棕櫚葉而得的靈感.要了解它,得在外面好好逛一圈,研究空間與形式構造.外觀的變化萬千,從海陸空立體3D任一角度來看無不完美,也可感受到它的浪漫豐盈.
Opera House |
Opera House |
雪梨歌劇院自1959年開工以來,經幾波折,最後於1973年完工,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皇的揭幕儀式下,隆重登場,風風光光地呈現給世人,邁向二十世紀建築史的新里程碑.內部分為四座表演廳,供給戲劇、電影、芭蕾舞、古典樂使用,演出水準相當高,收費亦屬合理.
我在附近流漣忘返,用各種不同的角度照歌劇院,也請個日本人幫忙照像.我們聊起來了,這名日本人曾經住過台北市的仁愛路,在他鄉遇異鄉遊子,曾經到過我國,倒也倍感親切.
橋下許多建築經過重建,漸漸發展出高級餐廳、旅館、精品店.週末經過此區,這裡搭著帳幕遮陽,週末市集在此展開,非常熱閙有趣,走馬看花,到處瀏覽藝術品,不掏腰包買,充實了眼,充實了心,也是陶冶性情.從這區到雪梨歌劇院的一片綠帶,廣大怡人,是居民平日休閒的地點.
我對公車路線不熟,只好盡量走路,好在市區的景點都不會相差太遠,雪梨塔、雪梨港橋、雪梨歌劇院、水族館、海德公園等,都近在咫尺,步行的距離就可抵達.每天都在走路,走到襪子都破了五個洞,包括腳底、腳後跟、腳姆指、腳尖等五處,室友看到都稱奇.
Olympic gym |
海上觀光 |
我問遊艇售票員:“Do you have student fare?”(有沒有學生優待價?)
“Yes. Please show me your student ID.”(有的,請給我看學生證.)
A person pretends the Statue of Liberty. |
我拿出身分證給她看,上面全部是中文,她看了一瞥,就算我學生優待價.我高興地坐上遊艇,駛向海港東側,導遊沿路介紹,介紹港灣東側一帶的傳奇故事,全程只有一小時.強烈的海風吹拂下,吹得頭皮發麻.海灣的風光盡入攝影鏡頭.只要花點小錢就可出外海航行一圈,曬曬陽光,戴上很酷的墨鏡,享受空曠廣大的雪梨氣勢,感覺上像是注重休閒的上流人士.
|
Looking Sydney from afar |
雪梨港為市區重要的觀光據點,著名的跨海大橋和雪梨歌劇院位於南岸,最美的景觀是從港灣朝陸地遠眺,將市區的風采一覽無遺,才不虛此行.
達令港 |
Darling Harbour |
The bridge separates for a while so the boat can pass. |
達令港(Darling Harbour)曾經是船隻雲集的海港,全盛時期,澳洲三分之一的羊毛經由此港口輸出,後因羊毛業衰落而蕭條.在1988年澳洲政府為了籌備建國二百周年的活動,將達令港的工廠、倉庫、造船廠的廠房重建,使達令港轉型為兼具休閒特色的海港.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為了讓大船通過,皮爾蒙橋先交通管制一會兒,所有車輛禁行,橋面淨空,橋中心旋轉九十度,橋就一分為二,讓船隻通過,待船隻通過後,再轉回九十度,馬路暢通,恢復交通.目睹全部過程,堪為稱奇.
一整排的餐廳、酒吧、睹場節比鄰次,沿著海港開張,若能與好友露天品嘗美食美酒,就是人生一大樂事.晚上,噴出一面水氣形成的牆面,投射機在水氣牆播放影片,並用擴音器廣播,介紹有關原住民的故事,只可惜照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