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大環境

 

  十多年前,蘇維埃共和國垮台,美國崛起,美國成為全球唯一強權國家。史學家開始推測,從過去多久以來,美國有多麼強勢?是從大英帝國以來的一百年嗎?或是西班牙以降的五百年來?答案是美國從羅馬帝國以來,比起任何國家有更多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力量。美國曾為二十世紀的領導國家,也應該領導二十一世紀,但需要領袖群倫的遠見,謀求長期利益和短期政策的平衡。過去美國曾招遇和克服巨大的挑戰,未來也可以迎接挑戰,但必須要敞開大門和心胸,歡迎新血的貢獻。

  不過,美國已經開始式微。美國事實上在九零年代增強其領導力,這十年當中,有許多值得探討是否還能維持競爭力。像是錯誤領導國家財政,如平均每天向外國貸入巨額外債,大部分來自亞洲國家。除非能改變施政方針,否則25年內,債務會淪為垃圾債巻。雖然研究型的大學仍執全球的牛耳,但專利權的比重卻降低,亞洲的大學迅速地成長。儘管軍人、水手和飛行員的卓越功勳,以及推展海外的民主制度功不可沒,但執行方式卻觸犯他國,美利堅海外的名聲已經降低許多。

  這些軍事力量足以構成危害國家,但有其他更具潛在的內政危機,就是年輕人的教育問題。回到1983年,教育委員會認為,現在的教育制度教導出大量平庸化的人力素質,此結論造成廣大的迴響。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員及企業主迅速地採取措施,提昇教育水準。其中最顯著的改革為布希總統的"無落後學童"政策。儘管25年來的努力,但仍舊只做到不平衡發展,其他國家卻超越美國。

  主其事者召開教育高峰會,會中所有的資料顯示,高中生的退學率從1983年以來越演越烈。學生讀到九年級,有32%的學生無法高中畢業,另外三分之一雖完成高中教育,但無法讀大學或謀職工作。如此一來,約三分之二的學生跟不上程度,這當中有許多是低所得和少數民族的學生,另外的上層三分之一高中畢業,得以上大學、工作就業及享有公民權利。

  美國的競爭對手,現正成長茁壯。高中畢業比率,在前二十名已開發國家當中,美國居於第十六名;而大學畢業比率居於第十四名。可悲的是,前二十名的國家當中,不包括印度和中國,因為這兩國被認為是開發中國家,而美國科技業的從業人員皆知,印度和中國正快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競爭國家。

  比爾.蓋滋(Bill Gates)的考量是許多企業主所擔憂的。他對政府官員說:"我旅居國外時,比較過各國的高中生,就會對明日美國的勞動力感到憂心忡忡。"他指出在2001年,印度比美國有更多出一百多萬的大學畢業生,而中國比美國高出六倍的大學生主修工程。許多學生留在國內工作,拒絕美國的工作機會。結果,美商企業發覺不只是在國外設立製造廠更有吸引力,連研發工作也是如此。美國大科技公司的執行長表示,付給員工較少的薪資會感到滿意,但身為美國人,會感到憂心。

  比爾.蓋滋說,美國高中生喪失其應有的精神,這不應只是警覺,而是感到羞恥。領袖人物,像是總統,或是麻省理工學院、哈佛、耶魯、微軟、英特爾、IBM等的領導人,應得為公共教育改革盡責。早先建國年代,美國有全世界最高識字率的人民,使得國運昌隆,年輕人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勝利成功的保證。

  如果近年來,在大賣場四處搜尋,收購國貨,買到信用評等驟降,就會歸納出再也沒有美國製造的商品。不僅如此,美國的產業仍生生不息,製造工廠生產汽車、包裝食品、醫療產品,以及在Wal-Mart的商品。其他諸如飛機零件、化學製品、電子機械,以及軍火武器等。

  從1990年以來,製造業有3,400,000個工作機會被削減,大部分的工作並非被外國競爭者奪去,也非被美商跨國企業的海外部門奪走,而是因科技以及其他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使更少的勞工消化同樣的工作。當然,沒人真正知道這些生產力的提升是否流向海外低技術性的勞工,或是因興建外國的新廠房之故。但製造業的工作機會仍比其他工作的平均薪水還來得高,這些損失不盡然是悲觀的,除了被裁掉的勞工。如果經濟得以維持足夠的生產力,保障美國關鍵性的利益,擴展到更多的工作機會以維護中產階級的命脈,特別是產出充足的出口品,如此一來,至少能與依賴的進口品維持均衡,那就可以不用為繁重、危險的生產線抹油。

  時代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期,知識密集的產業是現在代國家發展的必然道路。過去的知識、經驗、技術、管理不盡然可以用到未來的社會,唯有不斷地充實知識、經驗、技術、管理,才能跟上日新月益的現代社會,而且,還要在職場佔有一席之地,因為全球化的興起,工作可外包到成本低廉的國家。

  美國的電子高科技業外移到墨西哥或中國、印度、台灣;台灣的製造業也移到中國;美國科技業轉型為研發為重,其他國家亦不例外。

  有一項值得考慮的是教育。在新加坡和中國,學童努力以赴,提升技能。而在現代經濟體系,美國學童缺乏基礎的數學和溝通能力,再加上美國科技業從2001年流失掉約400,000個工作機會,且亞洲科技人才快速成長到能夠軟硬體研發創新的水準,技術水準相差越來越小。

  另一項考量就是美商企業所費不貲的成本。不像大部分的外國競爭者需要假想法律訴訟、瞬息萬變的政府法規、繁瑣的稅法,以及過多的勞工醫療費用。國會租稅減免的替代法案,原先是要給出口商,結果卻是一團糟。

  另外一點是貿易。亞洲低工資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例如,中國固定的外匯匯率,釘在相當低的水準,使出口極具競爭力,但卻不可能自我驕正。除了貿易障礙、貨幣政策和盜版品,中國、新加坡、南韓政府的態度皆促進企業的成長。中國的領導人是共產黨,但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在資本主義體系。

  中國和印度製造美國的商品,大賺美國人的錢,美國不夠認真對待全球經濟,現代應是清醒的時候了。

 

紐約工作大環境

 

  來到紐約找工作,就要認識紐約的職場環境。紐約絕對是個"適者生存,不適者自我淘汰"的環境。對追逐夢想的人士來說,這裡所提供的機會和潛力都是彌足而珍貴。這裡豐富的資源和無窮的機會吸引各地前來逐夢踏實的人。紐約,從1840年代就開始展現移民城的特色。如今,出生在外國的居民佔紐約人口比例的35%

  美國人對紐約的嚮往也不亞於外國人。紐約吸引這些人離鄉背景前來實現夢想,而匯聚了強大生命力,使得紐約成為一個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這看在不諳美語的人們眼中,實在是興趣缺缺。可是真正了解美國的人發現,展新的事物不斷在推陳出新,因而覺悟到,其實移民美國的願景是非常迷人的。

  在商業區逛一逛,感受到競爭氣氛彌漫在生活裡,生活步調很快,行人走路速度快,行人也會和汽車搶道,分秒必爭,與時間競賽,只有觀光客才會慢條斯理地閒逛。競爭氣息不侷限在拜金的商業界,其他行業也是如此。知識份子比的是文章登在"紐約觀察報"或"紐約時報",藝術家比的是在皇后區或是雀而喜的展覽藝廊,表演家比在百老匯或是外百老匯演出。

  美國模式的核心是強調自由競爭,而不是財富均等,充分實現人的想像力、創造性,所以美國是機會之邦。綜觀世界局勢,美國是國際新聞的要角,表面上看來,美國似乎是一團亂,就如同未完成的拼圖玩具,鮮活地躍動在桌面上。然而,美金和美國政治卻相當穩定。大致上每一塊都拼對了,麻煩的是在未將這些拼圖完成之前,整個局勢又改變了,又得開始重拼另外一幅畫。紐約是一個有組織的個體,它的成長來自全球的壓力及需求,並隨著世界經貿的潮流及歷史的變遷而成長。在這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必須找出永恆而積極的平衡點。它厭惡僵化的一陳不變,隨機應變就是生存之道。

  美國的經濟龐大而堅實。美國人口不到全球5%,但產值卻佔全球43%,科技佔世界的四成,軍費佔全球的一半。美國人對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有信心,所以儲蓄率在全球屬最低行列,才3.5%

  紐約是美國夢的大本營,街頭到處可見成功的地標,每每都是職場的模範。讓人感受到:"萬里風濤接汪洋,百年豪傑壯山岳"。譬如,洛克斐勒中心和無線電音樂城,是石油大亨洛克斐勒(Rock Feller)的成就;房地產鉅富川普(Trump)以五層樓高的瀑布作為川普大樓的門廳;鋼鐵大王卡內基捐建的音樂廳,成為頂級藝術表演的代名詞;克萊斯勒大廈深具藝術風格的螺旋塔裝飾,是曼哈坦地平線中的傑作。這一切集寵愛於一身的建築,都使曼哈坦的市中心高度充滿競爭。這一切建設,充分展現對商業利益忠貞不二的情操。

  如果要在紐約的大企業大展身手,要有頂級的工作能力,除了要有經驗,也最好要有高學歷。曼哈坦島上林立的摩天大樓為現代的都市叢林佈置好了戰場,適者生存的法則不斷地上演。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玻璃帷幕大樓,佈滿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緊張、忙碌、高度競爭的職場文化,與鄉間輕鬆緩慢的步調截然不同。金錢、社會地位等的重賞,賜給現代化物競天擇的適者生存。

  美國前十大管理顧問公司的總部設在紐約,全美十大保險公司有5家以紐約為根據地,至少有350家雜誌社以紐約為總部,全球十大證劵金融公司有6家駐紮於此,兩百多家的各國報社在紐約設辦事處,美國前五大會計顧問公司,也有三家以紐約為根據地,另有219家國際銀行在此設分行,全美前五大唱片公司有三家在紐約落腳,三分之一的製片在紐約的145個製片場完成。其中,紐約證交所是全世界最大的證劵交易市場。因此,紐約可說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群賢蓽集,蔚為奇觀。這便是受到企業大亨的成就迷惑和籠罩的紐約。

  紐約不僅是個輝煌的商業重鎮,也是個充滿人類智慧的心靈大都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格林威治村,是波西米亞精神在北美的源頭。192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成為作家、藝術家和激進份子的聚落,人文匯粹的文人在這裡喝咖啡,討論人生的哲理直到深夜。這種堅持理想的浪漫精神,加上無比耐力和毅力,隨著時序的推移,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創意和藝術成就,創意和商業經常合而為一,是個白雲蒼狗般變化的世界,同時,這裡也是嬉皮的天堂。

  紐約平均年薪是台灣的4倍,稅率為3倍,金融業的平均年薪773萬(220,847美元),是台灣同業的12倍。但貨幣直接兌換,意義不大,因為美國的物價水準、所得收入、稅率、生活品質、投資消費環境等,都與台灣不同,差異極大。紐約的快速、雜亂、強悍、不友善的氣氛是家常便飯,也絕不同於台灣。

  在潮起潮落當中,何以紐約人會如此熱愛紐約,儘管昂貴的房租、噪音、人口過度密集等負面因素,以及再也沒有其他地方競爭如此激烈,如此無情殘酷,如此變化無常,就是在於報酬也相對高,在於生氣澎渤的律動。

  工作有許多種型態,不應該同於上班,也不等於完成組織機構的偉大目標。工作應該是"個人的",或對己身有意義的,所以紐約有相當多以專案、契約、外派、兼職等方式工作的自由業者。在知識經濟的社會下,才能和經驗是最具體的資源,這個市場是賣方市場。

  紐約另一個激發創意和商業的誘因,是社會的多元性。從曼哈坦搭南北向的地鐵,短短三十分鐘的旅程,從銅臭味極重的華爾街出發,穿越自給自足的中國城,到比薩店充斥的小義大利,以及浸在咖哩中的小印度,一旁的猶太人和墨西哥移民群集的東城,向北走是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緊臨的是中城步調超快的商業世界,再向北的上東城是富人的購物天堂,而後經過博物館區的洗禮,過了中央公園,就是哈林區,紐約最大的黑人區。這就像是短短的半小時,歷經不同國際文化的衝擊與震撼。匯合各民族文化的紐約,融入文化的大融爐,各族群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並滲入美國文化,形成獨樹一格與祖國略不同的社會。諸如中國城依然喧囂叫嚷著,小義大利依然生生不息,華爾街依然是世界的金融重鎮,聯合國還為國際紛爭糾纏不休……紐約,依然是當代的工作重鎮。

  如果說美國人酷愛旅遊,那這份熱忱比起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卻是不值一提的。

  要等自己真正進入職場,才深深體會到如果學歷是開門的鑰匙,實力就是穿越迷宮的地圖。在這一連串的奮鬥過程裡,我們留學生轉變成求職者,從未曾認為自己即將挑起國家民族的大樑,肩負重任,將以往學過的"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納入人生哲學,只單純地希望能找到企業謀職,賺大錢,取得美國身份,過個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先到這一步就滿足了。

 

求職工作記

 

  快畢業時,一時找不到工作,就到學校的電腦室試試看有沒有機會,就算只是實習一下也好,賺點零用錢,總比整天遊手好閒好些。電腦室的人員給我一張表格,讓我填寫張試卷。考題很簡單,都是大學初級的程度,對我來說駕輕就熟,應該可以考高分,但一直都沒有收到錄取通知,也許是因為畢業了吧。

  九一一事件後,全美企業都在大裁員,美國人都找不到工作了,何況是需要雇主辦簽證的外國人。一場恐怖攻擊活動使得年年的努力在一夜之間付諸東流。在九一一事件之前,網路泡沫化,美國網路與資訊科技產業的趨緩,已連帶使全球景氣疲軟,而九一一之後使情況更加惡化。全球化下各國在世界經濟體系糾結的貿易往來,使九一一衝擊更為迅速地往全世界擴散,隨著美國景氣在短期內反彈的希望幻滅,全球經濟同步衰退的趨勢亦無可避免,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也飽受經濟成長率下降、失業率升高的夢魘之中。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紐約,最可以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意,特別是九一一事件之後。紐約人向來以寬大包容著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漠不關心。因此,朋友就顯得越形重要。比較早來到紐約的朋友,可算是後生晚輩的領航員。藉著朋友的幫助,我買份中文報紙,一通又一通的電話打,在紐約的皇后區一家又一家的房間找來找去,最後找處可長住久安的窩。

  不論如何,"天下有亂無亂,善養浩然之氣",面對未來,總是要有信心,才得以支持奮鬥下去,等到工作找到為止。

  到紐約市時,不敢在曼哈坦開車。車輛實在太多了,行人又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闖越馬路,又找不到一處免費停車位。私人停車場的收費又太高,窮人實在付不起。這裡的司機開車魯莽,互不相讓,但很有效率,從大都市的觀點來看,這倒是一樁不錯的取捨。

  看到報紙上有期貨公司徵業務員,原來是在華爾街的附近。到期貨公司面試,發現是港商。主試官態度和藹,講中文,一付懇求應徵者來上班的模樣,不論是何方神聖,皆可來求職面試,幾乎人人都會錄取。工作內容就是開發客戶,尋找客源,找金主來投資,期貨公司抽取交易費用,再分一部分給員工。這種公司就是採用人海戰術,沒有底薪,沒有保障,一切以業績為導向,大量錄取,也大量淘汰。沒有底薪的生活,看能過多久,這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自動淘汰的職場工作,所以就不敢選擇這種工作。

  到某家網路公司應徵,老闆看我一來,就馬上到電腦前介紹網站,是為一家剛成立的網站,欲集結所有的華人企業,將各家的商品置入網內,使網友可瀏覽商情資訊。後來給我價目表,沒有教育訓練,要我回家自行打電話,向店家邀約刊網路廣告,所有的開支一律自費。老闆說:"如果做得起來的話,公司可以幫你申請綠卡。"想當然爾,這種沒保障、沒身份、全自費、沒保險、沒底薪的工作,我一天也沒做,因為無法生存,鐵定陣亡。

  到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面試,彼此聊得很愉快。主管說:"我們會給人事送審,再由人事來通知。"我帶著高興的心情回家,期待美好的機會實現。但過了幾個禮拜都沒有下聞,就自知答案了。不管選擇哪一個工作,人在美國,都是外勞,都是被人剝削的。其中兩個關鍵,一是無身份,一是英文不是母語,所以在職場上就大為遜色。

  原來,在年輕高學歷的文憑外表下,竟也充滿了生活的無奈。換下學生清純的思想,改套上社會人士的觀念。放下傳統評價方式,一切都以錢來衡量價值,學歷已成過去,只能聊表一格。日常生活會使人們緊張,有壓力。許多慾望,期待的事物,以及目標要達成。三教九流,莫不為五斗米折腰,凡是受雇者,都得看老闆的臉色。

  每天過著無所事事的日子,衣帶漸寛終不悔。而後一天,到台北駐紐約辦事處所舉辦的job fair(工作展覽)徵才說明會,但受到九一一事件餘波的影響,許多台灣的業主原本打算要來的,大多取消前行,只有辦事處的行員負責收集履歷表,為期一天。來這裡的全是找不到工作的台灣人,閒著沒事做,只好來此找機會。這種為台灣人舉行的就業徵才會,分別在紐約、加州洛杉磯、德州達拉斯舉辦,分別是美國本土的東、西、南方。

  主辦單位宴請所有的來賓吃大餐,山珍海味下,我們吃得很不好意思,因為非親非故,吃得有些抱歉,一頓白吃的午餐,這是我搬來紐約難得吃一頓佳肴。

  許多台灣同學也先後去參加,投了履歷表,不下數十家,最後全部渺無訊息。大家都找不到工作,只能說是時機不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以前,就業市場本就不看好,網路泡沫化。恐怖攻擊後,更為經濟雪上加霜。此時正處於經濟最不景氣當中,到處謠傳有可能又有另一波的攻擊行動,社會更加不安,雇主都不願意增加投資,以致失業率暴增,每月增加數十萬失業人口。空有高學歷的畢業文憑,空有滿腹經書,英雄卻無用武之地。

  大家都知道失業率節節上升,每月有數十萬人失業,全國都在裁員,而且裁員風一波接著一波,失業不算失常。可悲的是,美國人失業有失業救濟金,而我們外國人失業只好自己想辦法。

  政府知道失業情況暴增,於是在市中心舉辦企業徵才活動。在麥迪遜廣場上,上萬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等待進入求職會場。我看排隊的人實在太多,可能有上萬名求職者排在我前面,於是打消了人擠人的念頭。

  不得已,只好到外州找工作。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到康乃迪克州應徵工作。失業日久,人窮氣短,寄人籬下,只得委屈求全,哀聲歎氣。

  We do sponsor work visa.(我們一定會提供工作簽證。)人事問我:Do you have work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你有沒有在美國工作的經驗?)

  No, but I have work experience as a sales representative, translator and soldier.(沒有,但我有做業務員、翻釋和從軍的經驗。)

  法令規定工作機會不得有種族歧視,所以雇主會雇用少數民族而證明無歧視的現象,但可沒有要求是否有在美國工作的經驗,她看一下履歷表,知道我沒有美國的工作經驗,又這麼一問,就有藉口不錄取。我大老遠趕來,但只得到約五到十分鐘的對話,這場面試看來是沒希望錄取了。數周後,一直都沒有接到錄取通知,果然是不錄取。

  My heart bonds to the United States.(我心繫美國。)用這樣一句話來自我勉勵,讓自己心志維持在很有自信的水準。

  實在找不到工作,只好放下身段,不再矜持讀書人高人一等的工作,出賣勞力,不用腦力的工作也試試看,日子還得要過的吧。

  看到報上有在刊家教、業務、職員都打電話去試試看。Hello!  Are you looking for a clerk?(喂!你們有在徵職員嗎?)

  Yes.  We have a job vacancy.  You can come here to have an interview.(是的,我們現有職缺,你可以來面試。)對方是純正完美無腔的英語,那一定是美商企業。

  依地圖和地址,坐地鐵來到法拉盛(Flushing),往郊區走,經過公墓,走了約四十分鐘,一看才知道是間藥房,看了一下周遭環境,店家面前有停車場,佈置得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再看一下顧客和店員,除了一名亞洲人是藥劑師外,其餘都是白人。

  "把它當做學生打工吧。"我自己如此想著,安慰一下自己。

  我問一下店員,言明要來應徵店員,該名店員給我一張表格,要我填寫基本資料。我在一旁的椅子上坐著寫,隨後交給該名店員,她交給她的主管。主管看到我,突然瞪大了眼,好像很吃驚,他帶我到一旁的走道,說:So, you have been to Syracuse!(你曾在雪城。)

  Yes, I lived over there.(是的,我在那兒待過。)

  Ok!  We will contact you later.(好的,我們稍後再跟你聯絡。)

  不到兩分鐘,面試結束,就把我趕出去。我心中十分懊惱,回程一直想著,到底是哪裡出了差錯,怎麼沒兩下就完畢。想來想去,那見面訝異的表情,那不到兩分鐘站在走道上的面試,那副不理不采的態度,除了種族膚色外,實在想不出能解釋的原因。

  我想起前輩指出,在美國,白人看不起有色人種。這是我遭受最露骨的種族歧視。

  華埠有許多職業介紹所的店面擠滿了人,有人蹲在介紹所門前的行人道上,雙手跨在膝蓋上,抽著烟。他們都一心一意地在找工作,掙口飯吃。為什麼不從電腦網路上找呢?為什麼不看報紙呢?可能是他們英語不通,不諳電腦,且又沒有合法身份,雇主不能合法的雇用他們。他們巨額花費,千方百計偷渡前來,或逾期居留,或假結婚以求身分,為的就是要逃離祖國的夢魘,只要跳上這塊國土,就想盡辦法活下來,無所不用其極。

  以前看到這些人,就自覺與他們不同。但日子一天又一天的過,實在找不到工作,當年對職業介紹所的印象又重新喚起,為了討生活,只好到職業介紹所看看,是否有任何電腦相關的工作。打開報紙,有許多職業介紹所提供工作機會,廣告都寫得精美,好像只要拜訪一趟,就不會失業了。我先打電話試一試:喂?請問你們這裡有沒有電腦的工作?

  "沒有!"對方口氣有點衝。

  "那有沒有什麼特殊技能的工作?"

  "你會不會做壽司?"

  "不會!"

  "那我們這裡沒有什麼特殊技能的工作。"對方掛上電話,留下我一臉錯愕的表情。

  看一下數間職業介紹所的地址,都在中國城,彼此距離不遠,想一想,不如到現場直接看,反正整天閒來無事。到介紹所一看,這些工作都是低賤的勞力工作,不需要腦力,諸如臨時工、送餐點外賣的送貨員、餐廳洗碗工等,美國人不見得樂意做,完全不適合我做,只好作罷,寧可失業,遊手好閒。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兩家圖書館,可免費上網查資料。為了找工作和殺時間,每天走半小時,到圖書館向館員登記預訂,免費上網一小時。用這有限的時間,猛查求職網站,凡是有適合的工作,就猛丟履歷表,前前後後幾個月,不下一千封,除了一封表示感謝和一封通知面試外,其餘全部沒有下聞,心中那份知識份子的優越感霎時化為懊惱。

  不得已,只好找學非所用的領域。先到某律師事務所面試。這個美國律師的市場來源主要是中國人,特別是入籍美國的客源,更是主要收入。事務所設在此,就是要接近客源,方便客戶。地點座落在八大道,中國人群聚的地方。走在路上,行人全部是華人,是非華人不會來的地方。物價非常便宜,譬如一個便當三塊錢。在這裡,餐廳吃完飯不用給小費,習慣跟華人世界完全一致。

  該律師考我一些問題,我自認對答如流,但最後還是未錄取。失業在家,整天沒事做,遊手好閒。電視劇裡衣香鬢影,紅男綠女的情景,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海市蜃樓。每當想起美國的國力,一個月付薪的年假,我就用"大丈夫能屈能伸"來勉勵自己。為何嚮往在美國工作?原因在於購買力、生活方式、居住環境、長假旅遊等,不是開發中國家可比得上的。面對失業,綠卡只有在想像中了。在這種日積月累的失業,外加人身財產受到侵犯的日常生活裡,我逐漸內化成會用英文罵粗話的高級知識份子。

  後來,報上刊登誠徵業務員,我打電話詢問有關工作的內容,相約在週六早上面試。前後兩次面試,周六全公司的員工還來上班半天,一切制度仿効祖國,難怪沒有美國人會來做這種廉價勞工。低薪、流動率高,難怪我會有機會面試。窄小的空間,填寫履歷表,公司制式的履歷表是用手隨便寫的,再拿去影印,裡面沒有學歷一欄。也好,我不想讓老闆知道我的學歷,以免成為累贅。我瞎扯過去的業務經驗,結果從數人中托顥而出。

  終於,苦盡甘來,畢業當年的年底,老闆通知我錄取了,畢業後幾個月,全國一片不景氣,裁員潮不斷,我總算找到一份工作,且老闆願意贊助工作簽證,我高興地一直瀏覽著移民的網頁,多年的心志總算踏出下一個成功的階段了。

  從以前到現在,一直被貧窮所困,一路求學讀書,沒有收入,靠家人支助。出了社會,又得為生計開源節流,照樣事事求成本效益的最佳化。富強康莊的美夢,從來沒有斷過,為了這個夢,畢生都在埋首苦讀;為了翻身,一生都在奮發向上;為了實踐自我,一路都在焚膏繼晷。

  結果,真不逢時,遇上九一一事件以及全球化外包熱潮,但又得為五斗米折腰。只好大丈夫能屈能伸,英雄不怕出身低,淪為學非所用的業務員。

  上班後,每天跟卡車工人一同送貨,在人車嘈雜的華埠,都得臨時違規停車,當年看不慣中國城的不守法習慣,如今換我也必須這麼做。送貨工人都來自中國,操福州話、溫州話、廣東話,不太願意說普通話,不會說英文。每個工人都愛抽煙,使我這個不抽煙的台灣人自然被隔離開來。好在才三個禮拜,就從庫房調到業務部,不再做搬運工。

  老闆要我記得店家要如何開車去拜訪,並背商品的號碼,以及記下箱子外觀,一箱數量有幾包,每家店家所給定的價格。如G005是青豆,一箱12包,一包單價75美分,在紐約華埠價格給得低些,紐澤西州可高二成;G038是蠶豆,一箱12包,每箱單價..原來在科技先進的國家,還有許多企業沒跟上時代,不用電腦化控管。

  老闆願意幫我申請工作簽證,只要我自己出錢請律師即可,若不用指定的律師也可以自行選擇。公司願意出所有的文件,申請工作(H1B)簽證,且前人都可辦得成,我也一定沒問題。

  庫房的貨品亂擺,毫無電腦化,教人如何記得上千項的貨品放在何處?店家客戶有數百家,店名從AZ,從康乃迪克州到賓州,從紐約上州(upstate)到首府華盛頓,都要記起來,簡直要命。難道不會用電腦作業嗎?為什麼不用刷條碼的方式?為什麼不架設網站,直接線上交易呢?

  我跟老闆前後談了兩次,言明企業E化的重要性,老闆同意,但沒有實際作為,因為電腦化需多花成本。美國竟然還有企業不用電腦化。寧願用人力"慢工出細活"。Oh! My God!(天啊!)

  "你是學什麼的?"老闆問。

  "我是學電腦的。"

  "是什麼學歷?"

  我垂著頭,說:"碩士。"

  "你是不是找不到工作,來這邊待一待的?……如果你要走,我不留你了。"

  老闆說,以前都用人工就經營得好好的,幹麼要多花時間精力去搞什麼電腦化?我只好以後三緘其口,若再說第三次,那就得走路。

  年關到了,美國華人聚集的地方,還保留著傳統習俗。雇主在農曆年終請員工吃尾牙就是一例。工人都向我敬酒,連拉丁美洲裔的工人也一樣,我也不應讓他們失望。他們從以前到現在都叫我:Number one!(第一名)為什麼他們叫我"第一名"呢?我好奇地問他們。

  "不曉得!大家都這麼叫,我也這樣跟著叫。"工頭說。

  一介書生,體力比工人差,動作比工人慢,怎麼會被稱為Number one呢?或許是我不罵粗話,或是只在庫房做三個禮拜就轉業務部,創紀錄,還是被人拱上去好玩的?

  然而這種日子不是我要過的,廉價勞工,為了綠卡,為了永久居留權,吸工人抽的二手煙,聽工人滿嘴的髒話。九一一事件後,全國一直在裁員,一波又一波,一次又一次。2001年,失業率從九月的4%,暴增為十月的5%,而後漸增至6%。加州矽谷地區更高,高達8%

  然而有國際化經驗,就不一定要拘泥在美國,只能如此自我安慰,自我解嘲一番。身為國際人,地球村的公民,就應"逐水草而居",也就是哪裡有商機,就往哪裡順勢而行。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資金、人才不忠誠,只有設備才忠誠。雇主偏好雇用年輕,有學歷,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一般而言,三十五歲以下者居多。因此,雇員只好把握有限的青春歲月,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

  學非所用,未能適才適性,做不到三個月,我也不想要申請工作簽證,也不想因而得到綠卡或公民,這種工作實在沒有意義,還是回台灣發展好了。美國夢也不必要一夢不醒。

  做了三個月,某個周六,美國上班族都休假的日子,我跟同事一樣,趕去辦公室上班。按照慣例,老闆主持會議,大家談一談工作的種種事宜,談完後,所有的同事步出老闆的辦公室,我起身對老闆說:"我有話跟你說。"

  門關上,我辭去了工作,回到辦公室把報表寫出來,公司的業務人員只剩一人。我跟工頭謊稱:"我又沒有身份!老闆又不幫我辦!時間到了只好走了。問你你又不告訴我你怎麼取得身份!"其實我知道工頭十五歲時就加入人民解放軍,服役10年,於25歲退伍。工資每月$6,000人民幣,做了若干時日,搭機赴美,跳機後請律師與一公民假結婚,兩年後離婚。所以他可說是已婚、未婚、離婚等各種婚姻狀況,隨便怎麼說都成立。

  我沈默地望著天,沈默地看著海,沈默地翻開書巻,沈默地冥想。高學歷何用,朦朧已根植眼睫,前瞻無亮,後顧無望,這不是理想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當年遠赴重洋建鐵路的華人先民,夢想來美國淘金,最後回不了國,只好落地生根。現在,好在我還可以有選擇的自由,逐水草而居,良鳥擇良木而棲,美國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孔子、陶淵明、孟子、莊子……等古聖先賢,他們到後來都選擇了"自尊",而放棄了榮華富貴。更有文天祥、史可法為樣的選擇而付出了生命。我沒有那麼偉大,只有為了理念,放棄了入籍美國的機會。其實有了美國的碩士學位,或許有個"錦囊妙計,葵花寶典","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其實也不用灰心,當企業邁向國際化經營,需要大量的國際化人才,個人的眼光就不應該只著眼在美國,許多開發中國家有新興的市場,等待企業主管來開發。雖然,美國一向領先的資訊科技、生物、網路和娛樂業,主導最先進、高獲利的創造性產品,也是全世界最佳大學的所在地,將開發中的科技轉變為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例如Google(谷歌)、Yahoo!(雅虎)、eBayAmazon(亞馬遜)、Apple(蘋果)、Wal-Mart(沃瑪)和Intel(英特爾)皆可為證。但是,今日似乎更可證明未來是屬於重視艱深科學和技術教育的其他國家,智慧財產構成明日創造性的基礎建設,就像昨日的高速公路、鐵路、隧道等。成長與革命性的聰明才智習習相關,但美國的科學和技術領先地位正在消失,同時印度、中國、加拿大、澳洲在此領域發明專利越來越多。政治壓力促使成千上萬有經驗的專技人員,因H1B工作簽證近年來減少了三分之二,縮減外國人才為美國服務,使事情更加惡化,罪在於美國自己。

  中國,擁有十幾億的人口,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一枝獨秀,也是一塊市場大餅。其他國家的經濟實力也不容小觀。只要我擁有英文的語言能力,只要我有熱門科系的高學歷,我的人生舞台也不見得要鍾情美國。

  哪天要回美國也很簡單,要成為公民也很簡單,只要有錢就好,有錢能使鬼推磨,請律師幫忙,一個月就搞定。

arrow
arrow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