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校園美女

  在泱泱大國之中,大學校園裡,終究會有大美女出現。綜合性大學的男女比例相當,各色人種群聚,學生數眾多,學生多就會出現許多校園美女,其中最具看頭的,就屬金髮碧眼美女。

  身材好的女人,總是愛少穿,也很敢穿,她們很會推銷(sell)自己。西方的少女服裝款式,總是特別的露。年輕女郞有露的本錢,也愛穿性感的服飾,表現個人的風格,穿出自己的品味。不論是胸前大V型或大U型的款式,總是會微露乳溝。正好身材豐滿又正點的大學女生,也愛穿這種款式。有些服飾,吊帶型上衣,或大開個V字型在背後,露出潔白的肌膚,背後中央有刺青,非常強眼。

  剛來到校園時,適逢酷暑,在校的青年學子莫不穿起無袖上衣、短褲、涼鞋,力求身體通風。特別是夏季白天,陽光是毒辣的,天氣熱起來,往往可達華氏一百度,整天汗流浹背,實在熱得不像話,一定要關在冷氣房裡。所有的人都穿輕便的服裝上學,布料比少的,這時候校園美女,特別有看頭。白人女大學生最是撫媚,眼睛大,年紀輕,明眸酷齒,皮膚光滑有彈性,人種高大,身材高朓,又敢穿,性開放的妙齡女子,簡直就是上帝的傑作,以最少的衣物呈現出來,而不會傷風敗俗。

  陽光好亮,透過葉隙投成圓圏圏的光點,像是叮叮噹噹地擲下一大把金幣。這樣的夏天,老天爺有辦法要年輕人穿最少的衣服而不會被警方逮捕。

  假日的校園裡,人煙稀少,偶爾會有幾個女學生,脫掉外衣和短褲,全身只穿內衣內褲,很自然地,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鋪著毯子,躺在毯子上,或是趴著,戴著墨鏡,也許會看著小說,享受日光浴,只有白人才會如此。對她們來說,只有三點不露,露出雪白的肌膚,是很自然不過的事,而在我們看來,卻少見多怪,想多看她們幾眼,甚至還會故意從她們身旁來回多走幾次,斜眼觀察,內心發出微笑。裸體本身就可以象徵美。世間沒有裸體,就如同庭院中沒有鮮豔的花朵,怎能襯托出綠葉扶疏之美?

  夏日真是美女如雲,以露為美,女為悅己者榮,布料少成了夏裝共通的服裝款式,布料越少,就越能吸引路人的注目禮。有人視之為偶像,稱美女率真而有個性,敢做敢為﹔有人視之為"嘔像",稱露女噁心而沒品位,喪失水準。

  女人好色,對色彩保有極度敏感,女人天生就是有色彩的。男人也天生好色,喜歡美女,這是生理之本能,一見美女,臉熱心跳眼發直,外加不可抑制的親近慾望。炎炎夏天的街上,時常可見穿著時尚的美女,或一襲中空裝,下配熱褲,性感玉頸美背乳溝,一覽無遺﹔或一件低胸吊帶衫,下著短裙,露出酥胸香肩,動感誘人。身邊走過的男人,面對性感尤物,即使有心無膽而不敢直視,腦海裡也會閃過一親芳澤的慾望。

  暴露的時尚,激烈改變我的思維,尤其在這個沒有暴露就沒有性感的開放時空裡。"見過了無痕,動心是人性"。有什麼魅力能比得上露的半隱半現,露的閉月羞花呢?

  原本以為暴露為一種色情和追求性感的手段,色情是法律和認知的觀點,追求性感的唯一手段若是爭先恐後暴露自己,就會變得俗不可耐。當下美國隨著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社會環境的寬鬆寬容,各種展示個性的生活時尚,令人眼花繚亂,其中不乏驚世駭俗的"另類表現"。總體而言,這種時尚折射出人們對美的追求,豐富了生活色彩,也反映出文化經濟的繁榮。暴露的美與美的暴露,表面上看只是暴露多少、暴露部位的問題,實際卻顯示自己對美國文化認識不清。

  走在校園裡,從來沒有看過黑人、拉丁裔、亞洲人、印第安原住民等如此熱愛日光浴。大概是這些膚色的人種天生膚色較黑,不需要藉由陽光曬得使自己看起來更健康。在社會耳濡目染下,很自然認為,曬得越黑,外觀看起來,就像來自越落後的國家。

  西方人認為年輕人最美麗,這點忠實地由人像雕刻表現出,雕像畢竟是硬梆梆的,沒有感情。校園裡,群聚著年輕人,是充滿活生生朝氣的年輕人。時代的進步使服飾演變成更有魅力,美麗的年輕人穿上有魅力的服裝,更彰顯美感。穿上有設計美感的衣裝,使自己更有親合力,人果然是靠衣服裝飾,呈現外觀的美感。美感當然是指服飾遮不住肌膚的地方,而非包住身體的部位。有的女孩穿大U型或是大V型的上衣,前胸後背不拘,還有中空裝,一律露出雪白而有彈性的肌膚,也露出深遂的乳溝,偶而還有鮮豔的刺青,如此的整體造型,走在校園裡,頗為搶眼,好似爭奇鬥豔,給人看來看去,真是視覺的一大享受,看來還真的是女為悅己者容。

  西方人種高大,女孩子都是長腿姊姊,走路起來,步伐較大,走動較快,感覺就很有活力,頗有動感。這樣充滿年輕朝氣的女子,任何人見了都會傾心的。

     美國人喜歡曬太陽,其實西方的白種人都喜歡如此,這裡不會有人洋傘,而是一堆人在陽光下的路邊跑步,因為這兒草坪多,可看到人們喜歡坐在草地上,享受日光浴,而非在樹蔭底下納涼,這裡他們選擇在陽光下全身曝曬,如果白人顯得蒼白則不入流。白色皮膚,我覺得較好看。白人把膚色曬黑了,也許會驕傲,但我們看起來卻覺得骯髒。雀斑及黑斑在美國人的臉上幾乎都可見到,較少青春痘,他們應該煩惱那滿臉的雀斑。

  對於享受日光浴的男性,男性之間是不會想多看一眼的。有的女孩比較落落大方,在市郊公園的草地上,鋪著墊子,戴著墨鏡,看起小說,脫掉T恤和褲子,全身上下只穿內衣內褲,就這樣享受日光浴。白色的肌膚容易反光,看來較為強眼,特別是面積大塊之處,如腹部、大腿,更是目光的焦點。而且,不是只有零星少數美女如此在鬆軟的草地上寬衣解帶,"光天化日"之下利用太陽能,而是大家都在享受日光浴,"君子坦蕩蕩",認為很自然的行為。只能怪自己從保守的國家前來,認為是無邊春色,自責是井底之蛙,少見多怪。

  路人也會往她們半裸的美女身上多看一眼,雙眼吃冰淇淋,若無其事地走開。美妙的胴體,是給上天和男性看的,其實女性也會欣賞美女。人們之所以熱愛看內衣內褲,絕非純粹熱愛服飾之故。

  一年四季,只有短暫的夏季數個月,用它的熱力,使校園美女用她們的婀娜多姿感動我,配上年輕貌美的外表,的確青春就是美。不論是金髮碧眼美女,或是棕髮褐眼佳人,各有各的風情,縱然校園美女不是個個美若天仙,但由於青春、容貌、可塑性等因素,她們仍是女性特質的縮影。在校園,她們毫無疑問地是清純的形象,未經世俗過多的教化,保持著年輕的心,充滿活力,不需言語,就讓人覺得有吸引力。一笑起來,就讓人想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我以為只有我才有如此的偏好,會有這樣的審美觀,但問了一下印度籍同學,他們也有同感,但從不做會愛和美女搭訕的無聊男子,甚至中國室友還開玩笑說:"喜歡她們嗎?喜歡就撲上去!"看來審美觀是有共通性,不分人種和文化。

  西方少女的身材曼妙,挺拔高大。大熱天,又特愛穿性感迷你裝、中空裝、低胸,露出乳溝和肚臍,配上熱褲和短裙,真懷疑這兒是不是海灘。也只有大熱天,一年僅有區區幾個月,才最有看頭。秋冬季漫長的時節,就把自己包起來,看不出美體的奧妙。年輕女子,各有千秋,百看不厭,在綠草如茵的校園內看來看去,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真是視覺上的享受。不過,這只限於白人、亞洲人和拉丁裔,對黑人則完全沒有興緻。

  走在校園裡,觀看來來往往的校園美女,也是一種享受。美女穿得少一點比較好,如此一來,混入人潮後,才會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才不會感到窒熱難挨,才不會遭扒手。與大美女擦身而過,總是內心暗爽一下,但只能心動而不能行動,不會有搭訕的舉動。日積月累,看多了,也不覺得特別養眼,漸漸習慣成自然,性緻麻痺了。

  一般來說,受過良好教育、素質優良的女子,比較沒有這種搞怪的裝扮。像是會話組的坦曼拉(Tamara)、珍妮佛.麥卡錫(Jennifer McCarthy),寫作顧問等等,穿著相當保守樸素,或許是她們不需要以服飾來表露自己,或許她們也不以暴露取勝。

 

種族審美觀

 

  或許是成長環境使然,認為美女就是要年輕、皮膚細白、身材苗條、眼睛大,等等。我們喜歡白人美女,一白遮三醜,身材高大,前凸後翹,凹凸有緻,眼睛又大又明亮,生理成長到大學時最嫵媚動人,是公認最漂亮的人種。對黑人美女,雖然也同樣俱備身材高大,凹凸有緻,眼睛又大又明亮等特徵,但由於膚色深,感覺髒,且不對味,不吻合喜好,就絲毫不感興趣,連像兩小無猜牽手的慾望都沒有,更徨論進一步成為男女朋友。南亞的美女膚色黝黑,身材乾瘦嬌小,四肢短小,看起來也不性吸引力。

  交友網站許多白人女子指名只交白人男性,而且一般說來,她們也頗具水準,條件不差。我們弱勢民族的男性,心有餘而力不足,就要知難而退。雖然不自認為低人一等,但要談上平等對待,就還有一段距離。強勢民族的男性要追上弱勢民族的女性很容易,反之,弱勢民族的男性要追上強勢民族的女性就困難多了。白人男性很容易交上亞洲女性,但亞洲男性卻不容易交上白人女性。身為亞洲男性弱勢民族的我,卻不會自覺低白人女性一等,但對方就是把亞洲男性看低,不會想交亞洲的男朋友。就好像台灣男人容易娶到中國女子,來台定居,台灣女子卻不願意下嫁到中國。

  強勢民族的男性,條件好的,不乏在自己的種族膚色裡找到中意的對象,因此不易看上弱勢民族的女性。而"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門當戶對"的觀念也不因地理時空的改變而變化多少。自認為條件不算太差,不願屈就,因此只好繼續做"曠男怨女"。

  網路上有交友的網站,隨便看看一些白種女人的資料,其中不乏條件優異的,頗具姿色的,都表明只和白人男性交往。如果只有三五個白人女性如此選擇,那也就罷了,但大部分都選同膚色的異性朋友。女性黑人的情況好些,但我絲毫對她們沒有興趣,沒有任何來電的感覺。事實上,從我的觀點來看,皮膚偏黑的南亞人,身材瘦小,也沒有任何來電的感覺。自己對強勢民族有偏好,無法在感情上無種族偏好歧視,又怎能怪強勢民族看不上弱勢民族呢?

  不論是美國黑人或白人,長得高大威猛,身為瘦小的亞洲人的我,與他們相處,卻不卑不亢。我自己也會對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評價,如果不希望白人對有色人種有偏見,試問我對各種民族有沒有偏見?我的外顯行為會不會有歧視或偏好?甚至對文化歷史相近的中國人會不會與同胞同等對待?答案不言自喻。

  如果自己無法免除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又怎能要求他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如果本身無法根治這種見識,又何以期待別人"博愛為懷"?若自我無法愛上某黑人女子,又怎能希望某白人女子來愛我?

  每周三與會話組的志工聊天,前後有塔曼拉.辛德勒(Tamara Schlinger),珍尼佛.麥卡鍚(Jennifer McCarthy)小姐,還有一些寫作班的顧問,皆為年輕、熱心,肯付出不求回報的白人女子。語言的溝通,感情的交流,更加深我的美國化程度。異性相吸,是人們共有的情慾,透過行雲流水的交談,仿效優勢民族的言行思想,產生見賢思齊的心理,見不賢而內自省,就會有股衝勁,想立刻入籍美國。如果能夠透過婚姻而入籍美國,那更是一步登天的青雲路。但若對方是黑人女子,那就完全沒有任何情欲,就像是遇到同性的友人一樣,完全不來電。

  我知道亞洲人是弱勢民族,與黑人或白人比起來,身材矮小,體型削瘦,喜歡住在自己的特定區域裡,過著獨立自外於美國主流社會的環境裡,形成少數民族區。雖然我一心想把自己漂白,力求同化;而白人是強勢民族,位居主流領導的地位,所得消費為所有的膚色種族裡屬高等的,諸多因素的結合,白人女子對亞洲男性是不會看上眼的。即使如此,我還是抱持樂觀的希望,幻想有朝一日,能遇見情投意合的美女,會接納我,成為好友,甚或莫逆之交,如此的心理傾向,或說是信心,都力促我朝"美夢成真"的方向去實踐。

  以前看美國人拍的越戰片,發覺越南人怎麼這麼身材這般嬌小,美國大兵身材魁梧,優劣立顯,種族偏好立刻形成。現在,看到真正的越南人,置身在高大的美國人當中,體認到真實的世界的確是如此。我也加入其中矮小的亞洲人,混入身材高大的西方人的社會裡。

  走在街上,我的身高大約是介於西方男性和女性之間,不算太矮。但是體型輪廓和骨架,就似瘦皮猴。美國女子為何對亞洲男性不感興趣呢?有一次韓國鄰居和我談到這個話題,他說:I chased a white girl before.  But she simply dumped me.(我曾經追過一個美國白人女子,但後來被甩了。)女方對男方說:Because you are skinny.(因為你很骨感。)這句話一語道破問題的關鍵。

  這雖只是某個美國白人女子對韓國男子的片面之辭,但卻是忠實呈現美國女子如此看亞洲男子的第一印象。既然當地女子如此看待骨感的亞洲男性,那麼我看其他亞洲女子的第一印象又是如何呢?以我的越南室友為例,她長得一身標準的越南人模樣,皮膚黝黑,身材嬌小,乾乾癟癟,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趣,第一個障礙就跨不出去。再來,互相接觸,與她聊天,她說起英文錯誤百出,一律動詞用原型,從來沒有過去式或第三人稱單數的用法,又不想一邊聊天一邊糾正她,阻礙聊天的興緻。如此的溝通方式,對耳朵是一大傷害,有礙學英文,實在不想跟她多聊,有想要她閉嘴的提議。同樣的,同校的印度女子皮膚黝黑,與黑人女子一樣,感覺污漆嗎黑,毫無追求之意,且英文口音很重,開口常常讓我們聽不懂在說什麼,不易溝通,更是交流的障礙。

  從美國白人女子的觀點來看,我未嘗不是如此皮膚較黑,身材瘦小,乾乾癟癟,引不起興趣。我說起話來,口音不同,可能會錯誤百出,不合乎當地人的習慣用法,對他人的耳朵是一大傷害,也許對方實在不想多鬼耻,有想走開的藉口。我是如此的看待弱勢族群,相信強勢族群也是如此看我。

  更進一步深思,彼此的飲食習慣的不同。我們亞洲人愛吃米食,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用刀叉,愛吃馬鈴薯、披薩、可樂、漢堡等,飲食習慣的差異,會造後日後雙方相處的摩擦,白人喜歡曬太陽,其他人種不會喜歡曬,且一曬就變黑,這種種的相異,雙方在一起,必得一方遷就另一方,這些都是感情的考驗。

  若要談感情就要天南地北地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隨便一段美國歷史、出名的作家、州長選舉,或是美式足球的話題,我們就無法哈啦鬼扯,毫無互相切磋的能力,當然也不是用中文母語來談論。種種因素,都是不同的種族文化之間的鴻溝,不易克服,當然只好認清事實,好自為知了。

 

找自己人

 

  如果無法對當地的白人美女施展魅力,只好設定自己人為對象。

  我問學長:"你會不會想交白人女友?"學長說:"不會吧!她們跟我們不一樣。"固然男女相似就容易相吸,但我一直希望找個能互補的。這真是處在劣勢族群的悲哀,昔日在自己的國土裡,我是國民,語言文化完全沒有隔閡,從小就在這片土地上長大,沒有任何適應的障礙,與女友交往,完全不卑不亢。如今,在異域確無法混進主流社會,想交起異性朋友自然姿態就擺很低。

  有一回學姊來我這兒問電腦的問題,閒聊一會兒,談到男女感情時,我隨便跟學姊說說:"撿大家不要的!"。意思指我要找白人女子,而且不是隨便阿貓阿狗都可以。許多太胖的、年老的,或只有高中學歷,或拜金女郎,就不會看上眼,同樣是要求門當戶對,不同的只是種族文化。但要優質的白人女子看上男方,男方要有兩把刷子,除了必需要有點錢,還有很多條件,最基本的,溝通還要無障礙。除此之外,我要完全接納美國的那一套價值觀。華人傳統文化,西方人沒有仿効的興趣,中華文化在美國不易發揚,可以說,要全盤西化,忘記根本,放棄繼有的思維,徹頭徹尾地像美國人,與對方"同國的",和對方"同文不同種",才較有可能有機會。

  研究生往往有點年紀,有些有點社會經驗,正值適婚年齡,精力旺盛,不論單身男女,生理和心理早已成熟,孤家寡人一個,內心的煎熬自不待言,急需要情感的依靠。白人的世界打不進去,黑人的世界不願混進去,拉丁裔的世界也融不進去,只好找自己人嘗試,同文同種,最能溝通,毫無語文的障礙,最易下手,於是,女子就成了"物以稀為貴"。不過,這僅限台灣人,不包括中國人。

  "感情"在年輕時感覺得簡單,年紀漸長,才發覺越來越複雜,不再是"兩小無猜",反而加入更多的變數,變得更謹慎。我們是遠赴重洋,來受教育的,也是受教"慾"的。時間和金錢都有限,慾望受到克制,只能望洋興歎,久而久之,對物質的要求也不高,對情慾也要懂得節制。

  會造成如此的結果,主要是因為重的課業壓力和重花錢享樂的環境,讓人對交當地女孩實在沒什麼能力。且自己也不斷對自己耳提面命,以學業前途為優先,置兒女情長為度外。

  其實每人的課業壓力都很大,作業又多又難,時間不夠用。多交異性朋友,往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交友上,且每人的經濟都不寬裕,多交異性朋友會多消費,花更多的時間在感情上。男性往往要提供汽車、金錢給女友。女方只要條件不太差,陽盛陰衰的男女比例,通常在封閉的台灣學生圏,都容易有異性緣。

  女方在異鄉發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心的壓力著實不小,突然間生活環境全變了,急需要有人伸出援手,因此成雙成對的機會很高。女方交男友都能得到男方的助,如汽車、財務、情感、性、學業,自然是如魚得水,而台灣女子像是稀有動物,在一票男性裡,就像朵花,人見人愛。男性在兩性關係中,不論東方或西方,又得主動。男性打不進美國人的圏子,只能在自己人裡發展。彼此時間有限,基於本能而互相結合,互助互惠,生活圏又狹窄,都是學生,立場相同,身份一致,因此形成一男一女成對的機率很高,這主要是因為男女雙方都極需要他人的協助,不論是生活上或感情上,又彼此無法得到足夠的外援,只好自給自足,於是很自然形成出雙入對的兩人世界。在陽盛陰衰的圏子裡,女方只要條件不要太差,都會有男方的青睞。

  來自保守的印度學生,跳到美國這個大染缸,不消幾個月,接受美國這套觀念,也變得性開放。印度男女處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解除了種性制度,變得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比較開放的台灣社會,更是如此。例如,有一對情侶,男女雙方在台灣都各自有男女朋友,一來美國,就各自與舊男女友分手,另結新歡。之後,男方就乾脆搬去與女方同居,原本租的房間的房租照付。

  這件事在封閉的台灣留學生圏馬上就傳開了,像炸彈一樣,瞬間大家就知道了。一傳十,十傳百,在保守的新生圈成了頭條新聞。若有人不知道,那一定會被人笑為"孤露寡聞"。

 

擁抱親吻

 

  老美一般而言,頗為友善。大都市人口眾多,行人插身而過,不會點頭問好。在一般如雪城的鄉鎮,行人稀少,空間寛大,陌生人擦肩而過,點頭微笑是很自然的事,我們也回報以微笑或點點頭。與鄰人就算彼此不知道姓名,碰面卻不打招呼,也頗為失禮。不過,這種表現友善的態度,並不表示視為朋友。

  就一般亞洲文化的標準,老美對兩性之間比較開放,但是,這種開放不包括不親密的人彼此的身體接觸。其實就這個觀點來看,美國人似乎又比其他許多國家來得保守。在很多亞洲國家,同性間的身體接觸,如女性手牽手、男性勾肩搭背,是很平常的,可是這在美國社會不常見,旁人可能誤認為同性戀。通常在沒有親密關係的兩性間,僅止於握手或輕拍背部。

  西方人見面時,往往要親吻擁抱,手勢表情也不可或缺,風俗習慣更是不可少。邁向美國的腳步,與國際接軌,美式見面禮自不可置身事外。美國文化的國際化,文化影響力弱者,會接受強者的文化洗禮,包括親吻擁抱。如果熟識的異性朋友彼此不這麼做,往往會視為禮束不周。這種行為模式,符合異性相吸的定律,是經過世世代代言行演化的結果,而行成親密的動作,不算是一方佔另一方的便宜。我們有樣學樣,也樂於接受更文明先進的見面禮。這種親密的見面禮,也是情感渲洩的方式,得以身心舒暢。只是,遇到保守的民族,就用保守的行為模式,頂多握手示好,包括對自己的國人。

  最喜愛的美式見面禮,就是擁抱接吻,但這只用在異性間,只用在有私交的關係,同性之間僅只於握手。如果異性間的關係不夠密切,有時只有擁抱而已。擁抱接吻時,總是有一股喜悅的心情,從內心深處幽幽喚起,異性相吸,會更喜愛對方,同時也暗示人們的社交需求,展示個人的親合力。這種行為模式,男女皆全盤接收,一來美國就學會了,也很敢做,融入當地的社會習俗,足見此行為的影響力更廣為接受。這種禮貌演化至今,應是西方文明水準高度發展後的行為模式,與保守的東方人有極大的時空差異。不過,我們不會想與女黑人接吻,也很少看到白人男性親吻黑人女性。若是與較保守的東方人接觸,就從來不會用如此的見面禮,所以禮貌還是因人而異。這種禮節,與愛情扯不上任何關係,而是基本禮節。我會和西方國際學生及美國百姓見面時用這樣的禮儀,且也適用在道別時。

  大家見面時都如此招呼:Hi!  How are you doing?(嗨!你好嗎?)或是更口語的表達方式:Hi!  How ya doing?(嗨!你好嗎?)外加握手,甚或擁抱接吻。一般來說,研究生沒有多少時間社交,能夠認識異性到有擁抱接吻的私交不多。喬治安娜(Georgiana)是我能夠如此打招呼的朋友,她來自東歐羅馬尼亞,大二的年紀,正值人生最青春年華的年紀,金色的頭髮,感覺非常亮麗,長得就像是奧運的東歐體操選手。現年二十歲,正是金髮尤物,任何人看到她,都會眼睛一亮,內心稱讚她長得漂亮,身材又適中,讓人想一親芳澤,被她抹一嘴的口紅塗在臉上。

  因為我曾幫她算命,且大致準確,雖當時算命只是玩票性質,但使我和她熟識不少,從她眾多認識的朋友裡脫穎而出,而每次見面享有擁抱親吻的最優惠待遇,正是"世風日上,人心不古"。

  我也認識一些看來不錯的女性,以國際學生居多,如哥倫比亞藉的羅西歐(Rocio)、羅馬尼亞的喬治安娜(Georgiana) 、印度藉的納亞那(Nayana) 、俄羅斯藉的莎依戴(Saida) 和拉納(Lana) 、日本籍的、土耳其籍的,她們都很平易近人,待人謙和有禮,很可以多聊,多培養感情,交情好的還可以互相擁抱。但都是學生,也都沒有錢消費。不過,最關鍵的是沒時間,課業都忙不完了,剩下少許的時間可以交遊廣闊,還有時間談感情嗎?

  物質世界下長大的人民,沒有體驗過其他國家的動蕩與不安,所以用大量行銷的方式,鼓勵民眾消費,以刺激經濟成長。且資本主義盛行的社會,最有公認的價值判斷,就是用錢來衡量,價格最有公信力。外國窮學生沒收入,工作的限制頗多,沒有社會地位,又需要別人的幫助,只好認清事實,自我克制,壓抑對當地女子的情慾。

  資本主義把人類一切抽象、情感等言行思想化為科學式的量化。怎麼量化呢?美國這個一切都用錢來量化的國家,對人的改造真正是潛移默化,無所不在,完全不用教條填壓的方式。俗話說: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美國的事業就是商業。)在越來越社會化,享受無邊無際的自由的同時,處身在高度資本化社會,每件商品,許多服務,都要錢才能買到,到處都有大賣場、購物中心、網路交易,買賣時時在發生,且物價和稅率也不低。每個人都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無形的壓力無所不在,每時每刻地驅趕、誘導著自己,那就是錢,錢是最主要的資源。因為這種高壓的課業壓力和生活的金錢負擔,讓人對美女大學生實在提不起什麼實際行動。

  連所修的學科,都要考慮日後的實用性,也就是市場導向。就業市場看好的實用課程,就是學生搶著選修的課目。在這塊土地上,發展出各項服務都可透過金錢交易,獲得滿足。錢不是萬能,沒有錢的的確確是萬萬不能。沒錢,我們無法從男女的交往之中,體會到做施者的尊嚴。沒有錢,就淪為社會的弱勢團體。天下萬事,唯錢最大,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成年人的愛情更是如此。

 

性與婚姻

 

  有一回讀書讀累了,到附近的大街小巷逛逛。街上沒有其他行人,只有我和兩名黑人小孩。他們一男一女,年約13歲。小男孩褲子半脫,露出白色內褲,從小女孩的後方抱住腰際,小女孩半推半就,沒有掙扎的樣子,任由小男孩撫摸。美國少年真早熟,難怪電視上常播青少女未婚懷孕的故事,受邀的雙方當事人個執一辭,互不相讓。看到真實的情景,就回想起電視節目的情節,是真真實實地反映美國社會。

  隔壁鄰居全是外籍學生,曾有一名當地女孩暫住下來,在旅館當服務生,是為拉丁裔和黑人的混血。深夜,夜蘭人靜,萬籟俱寂,大家都睡著了。突然,有人用力敲門,吵醒室友,要開門訪客。前前後後有幾個不同的訪客指名要找那混血女孩過夜,讓人見識到美國人性開放的程度。如此幾次下來,室友群起反彈,要求房東將她換走。最後,房東將她換到別戶,才平息風波。

  攤開報紙,有許多交友的廣告,有的要夫妻檔認識夫妻檔,有的是同性戀,有的要找異性朋友,還有的是色情廣告,還附上圖片,非常養眼。只花兩百塊錢,就可以請妙齡女郞到府服務,彌補在兩性關係的缺憾,釋放在保守的家鄉壓抑已久的慾望。

  想長遠一點,西方人肥胖者比例之高,三十幾歲身材就走了樣,毫無美感可言。婦女身材臃腫,一如水桶,引不起興趣,大概是美國人太愛吃自己的美食手藝,出門都開車,缺乏運動,以致於個個擁有一副臃腫的身材。走到一般的公共場所,行行色色的人們來來往往,中壯年人比比皆是,看多了肥肉後,會把以前存有的性幻想一筆勾消,對校園美女的慾力也就降低了許多。而且,美國人的離婚率為50%,這證明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到臨各東西"。

  日後,我的一個中國籍室友,帶著一個十三歲的女兒,以訪問學人的身分赴美工作,拿J簽證,很自然地說:"我們的朋友,夫妻一方來到美國,十個有九個就離婚,我也說不定會這樣。"

  "噢!這可是妳說的唷!我可沒有這樣講。"所以要跟美國人談婚姻,要事先有離婚的準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moyang 的頭像
    timoyang

    心理暨命理師 提摩揚(Timoyang) 的不落國(blog)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