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woman  男女關係破裂,男方對性行為的經歷可能並不在意,但女方可能因"失貞"而引起較大的焦慮並導致較重的心靈創傷。

 

  例如一對未婚的青年男女發生過性關係,後因感情不睦,關係破裂,男方對性行為的經歷可能並不在意,但女方可能因"失貞"而引起較大的焦慮並導致較重的心靈創傷。

  同樣都有"更年期",但由於性激素改變的幅度有較大的性別差異,對男女心理行為的影響不同,男性的更年期綜合症遠遠不如女性那麼明顯和嚴重。

 

注意事項

第一,    家長、教師由於沒有發展心理學的指導,可能對少年兒童正常的行為給予誇大的描述和歪曲的解釋,甚至誤用許多診斷名詞,給少年兒童帶來心靈上的傷害。

第二,    注意某些軀體疾病病人可能以心理行為障礙為第一症狀來訪,一定注意其生物因素的蛛絲馬跡,及早請有關臨床科室會診,以免貽誤病情。

 

引發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社會性因素

工作程序

第一,    確定相關生活事件,人際關係及所處的生存環境。

第二,    分析所獲得的資料,確定求助者的臨床表現與社會生活事件的關係。

第三,    確定社會文化(如道德、風俗、生活習慣等因素)與心理障礙發生的關係。

 

 

案例

  求助者,男性,38歲,某劇團的編劇。

  求助者的妻子是演員,女兒10歲。他因思念故鄉及惦念年邁的雙親,加上改革後,工作、調動政策較靈活,故萌生了由大城市調回故鄉的念頭,但原籍是大城市的妻子堅決不同意,認為當時剛分新居,居住條件好,有女兒的鋼琴室。夫妻雙方均受重用,丈夫所編的劇本曾獲得國家級獎,妻子也是國家級演員,是"國家棟樑"。妻子認為丈夫故鄉雖然美麗,但工作居住條件很難達到當時在大城市的水準,女兒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同學和小朋友。在丈夫執意要調回的情況下,最後達成協議,先由男方調回。

  果然正如妻所言,回去後,工作不對勁,專長無法發揮,與父母住在一所只有10坪大的套房裡,冬天沒有取暖設備,夏天沒有冷氣。工作、生活與原來真有天壤之別。正在自己後悔想以夫妻不能分離為由再調回大城市之際,妻子提出堅決離婚的要求。而原單位已調入另一位有才華的新編劇,對自己的請求調回並沒有熱情歡迎和積極促成的態度,自己感到世態炎涼,自尊大受傷害。悔恨、失望又無法挽回,自述各種痛苦交織在一起,終於把自己打垮了。失眠、吃不下飯、胸悶,有時還想一死了之,又撇不下父母。諮詢時來回走動,搓雙手,請求吸烟(一支接一支)。

  他文藝界的朋友較多,本來就嗜好烟酒,現更無節制,因不滿新單位安排的工作,一直未就任,生活無規律。

 

 

  本例在所獲得的臨床資料中,未發現相關的軀體和認知因素與臨床表現有因果關係,其焦慮和抑鬱情緒直接與接二連三的負性社會生活事件有關,應用"社會適應量表"測定其頻率和程度有較高得分,其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利因素當然也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一)當發現求助者的問題是由社會性原因引起的,應當重點就經歷的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系統等情況進行查詢,並分析其與求助者問題的因果關係。

(二)心理反應刺激

(三)個人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

(四)社會支持系統對反應刺激的作用

(五)跨文化心理學

 

 

案例

  求助者,女性,30歲,未婚,大學畢業,工程技術人員。

  求助者性格活潑,愛好廣泛,業務能力較強,好學上進,事業心很強。自幼受父母寵愛,在單位受主管的重視。

  大學畢業後即被分配到某單位開發部,跟隨主管幹部兩年多,因工作關係,經常與主管一起出差,日常生活中接觸也較多。突然主管的妻子懷疑她與主管關係不正常,並找到部門主管吵鬧,在群眾中散佈各種對她人格有侮辱性的言語。主管本人由於懼內,不敢站出來替她辯解,一直保持沉默。為此,主管便調她到另外的部門工作,以現象上似乎相信了主管妻子的說法。

  她的父母得知這種消息後,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施加壓力,要與其斷絕父女關係和母女關係。她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感到世界上沒有人理解她,開始感到頭昏、頭痛、失眠、胸悶、記憶減退,隨後出現不自主的痛哭,出現自殺念頭。

 

 

  該例求助者的各種症狀都與社會因素有關。求助者的原來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突然的巨大變化,使她無法承受。對一個未婚女子來說,在中國的社會習俗中,這種變化是致命的打擊。社會的輿論以及對她的態度,與她原有的自我評價有天壤之別,為此情緒上的强烈反應雖然有其內在的個性基礎,但導致心理極度紊亂的直接原因却是社會關係的急速改變、社會輿論和不公平的對待。

 

注意事項

第一,    除了注意負性社會生活事件的消極作用外,也要注意某些看起來是正性的社會事件(如喜慶之事),也會成為刺激的根源。

第二,    注意生活事件的發生頻度。

第三,    注意一個人對社會生活事件的認知評價方式及風俗習慣等因素。

 

引發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心理因素

工作程序

第一,    從個人心理發育史資料入手,查看其認知能力和成長中有無產生錯誤觀念。

第二,    查看求助者對現實問題有無誤解或錯誤評價。

第三,    分析求助者內心世界中有無新舊觀念衝突或對人、對事的持久偏見事例。

第四,    尋找求助者的記憶中有無持久的負性情緒記憶。

第五,    分析求助者的思維傾向和習慣,有無反邏輯性思維和不良的歸因傾向。

第六,    分析經驗系統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第七,    分析有無深層主觀因素──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第八,    分析是否有心理發育停滯。

 

相關知識

  所謂認知因素致病是指由於對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邏輯和包括自我認知在內的偏差與失誤所造成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認知因素致病在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依據臨床案例分類,可把致病的認知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可稱為知識性的認知偏差,如錯誤使用概念,對事物缺乏深刻了解;第二類可稱為個性認知偏差,這一類多表現為邏輯使用失誤或固執的思維方式。

  從心理反應刺激的發生過程來看,一個人的認知評價方式是決定在同樣的條件刺激下引起何種情緒反應的關鍵中介因素。

  所以對與認知評價有關的心理學因素必須做比較詳盡的了解,才能對問題的性質做出明確的診斷,並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中肯的解決方案。以下舉例就有關知識做進一步的分析說明。

(一)    關於如何從個人心理發育史資料入手,查看認知能力和成長中有無錯誤觀念產生的事例。

 

 

案例

  求助者,男性,20歲,父親是獨資的企業老闆。

  求助者高二輟學,現在一家外資企業做苦力。曾有兩次自殺均被搶救過來。母親陪同前諮詢,一見面就說自己有"戀母情結",怕"亂倫"。

  求助者自述:小學三、四年級可愛,五、六年級頑皮,打架、罵人、偷東西。送到做教師的姨母家住,要求嚴格,學習成績變好,並且就讀國中,到國二時從原來班中的30名變為前10名。但恰在此時,暗戀本班的一名女同學,在她面前逞强,惹得對方大笑,認為那是"嘲笑"而感到檻尬,心情不好,成績退步。國三時得到一位好老師的幫助和鼓勵,成績又有進步並順利升到高中。

  上高一時,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再想男女之事,以免影響學業。高二達到班級第二名,自認為不幸的是此時從外地轉來一位女同學,長得漂亮,一開始見到她就擔心自己會"陷下去",並認為"這下完了"。掙扎著不去想,但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課時要多看她幾眼,為此痛苦,覺得"命中註定,難逃一劫",服用了50片安定,搶救過來之後,被家人送往某醫院,開始服用某種藥物無效後,又服用另一種要藥,休學在家。

  夏天一日吃飯時見母親穿得很漂亮,很性感而有邪念,認為自己"無可救藥"了,又服用一瓶安定藥,昏迷三畫夜被搶救回來。也曾求助過心理熱線,用過"森田療法",無效而來求助。

 

 

  該求助者早期症狀是青春期對異性的愛慕或好感的正常性心理變化,因為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對此做了"罪惡"、"可恥"的錯誤認知而引起的。該生的這種錯誤認知與"完美主義有關",即腦子中只能學習,不能有任何"雜念",否則就不寬恕自己,甚至不容許自己生存。當時如果給予指導,可能不至於產生自殺及其後抑鬱情緒的嚴重後果。雖然有過自殺的極端行為,但從他當時內心的痛苦感受及對症狀的自知來分析,診斷"精神分裂症"顯然是不對的。進一步的諮詢要解決"亂倫邪念"問題。每次諮詢均由母親陪同,觀察到母親對兒子倍加呵護,為其整理衣服,梳理頭髮,遂了解到母親自小嬌慣和寵愛這一獨生子,至今為他洗衣服、盛飯、端水。諮詢師建議立即改變這一"不健康的行為方式",要求去飯店時由兒子料理一切,侍奉母親。向母子說明這是一種治療對母親過分依戀的有效方法。午飯回來,母子情緒都非常好。兒子說自己好像一下子長大了,頭腦清楚多了。囑回家後就要按照這一原則生活,3個月後,病情好轉,準備復學。本例還說明,有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在諮詢過程中不斷發現和認識。

(二)    關於如何查看求助者對現實問題有無誤解或錯誤評價的事例

 

 

案例

  求助者,男性,19歲,高三學生。

  求助者的父親為某縣的教師。求助者已經被定為保送某大學新生,自認為能力不夠,近來有失眠、頭痛,怕學習有困難去醫院檢查,醫生建議心理諮詢,而來求助。

  求助者自幼內向,在陌生人面前特別拘謹,國中時當過班長,工作不順利,認為自己沒本事,自卑,後主動辭職。老師同學都挽留,認為幹得不錯。欣賞孟子的"仁愛",認為社會黑暗的東西太多,自己常有"憤世嫉俗"之感。喜歡看名人名言,欣賞拿破崙,想掃除一切醜惡腐敗,但又做不到。

  對"性"的看法很保守,認為自己應當是一個"一本正經"的人,但有時又有雜念。有時,對一些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感到困惑,怕"被迷信思想俘虜",怕"精神分裂"。認為家長供自己上學不容易,怕"學習不好,對不起列祖列宗"。

 

 

  心理測驗結果:EPQ E3P10N20L8; SCL-90中強迫、人際關係、焦慮、抑鬱、分值均呈中等程度地偏離正常。診斷為焦慮性神經症

  分析其原因,與性格內向、富於內省及凡事都追求完美有關。該分析中也看出該生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多採取內歸因解釋,因而容易有自責自罪。

(一)    關於如何分析者助者內心世界中有無新舊觀念衝突或對人、對事的長久偏見的事例

 

 

案例

  求助者,女性,34歲,職員。

  求助者主訴:近半年來,終日心煩,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低,情緒低落,失眠,乏力。

  個人生活史:自幼喪父母,被姑母收養。從小學到高職畢業,一直比較順利。27歲結婚,一直未生育。婆婆為此很不高興,對其態度冷淡。

  去年秋天,求助者發現丈夫與同院的女鄰居有越軌行為,雖經丈夫解釋後能基本原諒,但心裡總覺得不愉快,可惜自己不能生育,所以對丈夫有負疚感。

  今年春天開始,求助者內心衝突很大,想另外尋找新的生活,不願再這樣生活下去,但又覺得一個女人離婚後再結婚太難為情,多少年來自己一直清白和守規矩,如一離婚,豈不破壞了自己的形象,在這種矛盾衝突中,精神日漸頹萎,生活興趣漸漸低落。

 

 

  該求助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新的觀念與舊的行為模式的衝突造成的。而舊的行為迷失是在一種錯誤的和陳舊的觀念支配下形成的,所以歸根結底是新舊觀念的衝突,這類問題雖然與社會文化和傳統影響有關,但個人的認知偏差却是造成問題的關鍵。

 (四)關於如何尋找求助者的記憶中有無長久的負性情緒記憶的事例

 

 

案例

  求助者,女性,29歲,專科教育程度,管理人員。

  求助者主訴:經常頭痛,健忘,一考試就緊張,睡眠不佳,多夢,白天嗜睡,乏力,頭昏。近半年來,情緒低落,經常覺得委屈而哭泣,對未來覺得太遙遠,而現實又冷酷。工作和學習壓力大。

  個人生活史:幼年時,由於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氣氛終日緊張,母親偏愛弟弟,常常打罵求助者。父母多年分居,矛盾從未緩和過。

  政治動蕩不安期間,在學校受欺辱,同學們在牆上到處寫"打倒XXX(求助者的名字)",同學們有意孤位求助者,使其經常蒙受羞辱。不久前戀愛失敗,心裡的委屈沒處傾訴,母親和父親的關係一天天惡化,由於一直沒結婚,不得不和家人住在一起,無法擺脫家庭帶來的煩腦。

 

 

  從該求助者主訴的精神狀態和軀體症狀可以看到她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既影響著她的情緒,也影響到她的思維,同時也使她對自己失去信心。那麼這種情緒抑鬱、委屈感和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在哪裡呢?

  從求助者自己寫的一份自述中可以得到答案。求助者寫道:"……自從有了弟弟以後,大家的注意力轉移了。上學以後,有時我把好成績拿給母親看時,旁人都說好,而母親却說將來兒子上學一定比女兒好,當時旁人都沒有做聲。但從那以後,我就不斷地感到在家庭中缺少重視和母愛,常常想,我要和別人一樣有個哥哥或姊姊多好,或是沒有弟弟也好。多年來我與母親關係相處不好,別人不能理解,我把自己緊緊封閉起來。感覺自己就好像是在一個紙盒中,就是無法逃出來……"。

  "長期家庭不和給我帶來的心靈創傷,是很難愈合的。"

  "還有母親,那讓人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恨和更深的愛而集於一身的母親,說起來她這一生並沒有享受到做母親的快樂,而我也沒有品嘗到什麼是做女兒的幸福,她不懂得施愛。作為兒子,那是她將來的依靠。為完成一個生命過程的寄托,她對他有所求;作為女兒,那是自降生以來就欠了她一筆一輩子也還不完的債,她需要的是錢和物,沒有嗎?那你就應該倍受侮辱和折磨。……你不堪忍受嗎?要反抗就是大逆不道,不義不孝,哪有晚輩違背長輩意志的道理。你說這是封建家長制,可誰管呢?自古如此,這是殘酷的現實。用這沈重的心,寫這沈重的事,呼吸沉悶的空氣,看著這壓抑的世界…..

 

 

案例

  求助者,女性,17歲,國中教育程度,農民。

  求助者主訴:對自己無信心,感到做不好任何事,對事對人都冷漠,無所謂。有時想哭,高興不起來,有時一句話也不願意說,每天無論什麼時候都回憶往事、回憶童年。

  醫生:這種情況在什麼時候開始的,還記得嗎?

  求助者:一年前,我姊姊因對婚姻不滿,與家人鬧矛盾,家裡吵成一團,當時我心理壓力很大。有一天,有一個人闖入我家,拿菜刀逼我父母,我當時嚇得發抖,從那以後就開始了。

  醫生:你為什麼總要回憶童年呢?

  求助者:童年的事印象太深了,特別是父母打架的場面和母親醉酒後失態的情景總出現在眼前。母親和父親吵架後拿我出氣,狠狠地打我,現在想起來心裡都發抖。

 

 

  求助者的情緒障礙和軀體反應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問題。而且經驗背景上的陰影也是來自家庭問題,其自信心不足和懦弱的個性,是由於缺乏童年期的母愛造成的。弗洛伊德說:"自幼充分享受母愛的人一生充滿自信。"該例從反面證實了他的這一個判斷。

 

 

案例

  求助者,女性,30歲,已婚,大學教育程度,技術人員。

  求助者每日處在精神緊張狀態中,隨時隨地怕把事情辦錯,不相信自己,經常自卑而就診。

  求助者主訴:整個頭部像有一條帶子綳著。記憶力下降,記不住事情,腦子很僵,遲鈍,很笨。我覺得對什麼事都好像熟視無睹,不關心。和比較熟的人在一起常感到手足無措,幹什麼事都是被動服從,別人不說,我就不敢做。和別人一起做事或別人看著我做事時,心就發慌。有時一聽說要做某件事就四肢無力,不相信自己能幹好。做事總怕出錯,可是每次都出錯,填一張支票寫錯,一筆一畫地寫,最後還有錯。

  生活史:求助者自述以前小時候在農村,有一次我的姑姑來我家並帶著我表姊。我表姊比我大一歲,長得挺好看。當時一見面我就聽見大人評論我們兩個,大人說表姊真好看,比我好看多了。這句話當時很刺激我,對我影響很深。

  從那以後,我就把自己歸在長得不好、沒有能力之類的孩子中,處處都覺得別人好而自己不好,可又怕別人說我笨、看不起我。和別的小孩玩耍時總是要躲躲閃閃。

  一次,有一個比我小許多的孩子打我,我不敢還手,只會哭,什麼事也不敢與別的孩子爭。

  上學以後,總想和別人看齊,學別人,可是,好的不學,專門學做壞事,總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如寫作業,成心掉字,好讓老師注意。這些毛病一學會就改不了,於是覺得自己沒能力寫好。

  上大學以後,也是不相信自己,辦事總愛盲從。別人戴眼鏡,我也買來戴,其實我的眼並沒有近視,結果戴眼鏡時間一長,真成了近視。生活中特別大的精神刺激沒有發生過,但上述毛病也改不掉。

 

 

  該求助者的自信心不足,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焦慮,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層面。除了個性弱點之外,最早的起因是發生在童年,對一個天真的幼小心靈,只是一個貶低性的評價,就足以摧毀自尊和自信。社會環境中的所謂輿論,可能對一些人影響不大,但對於另一些人可能就是致命的打擊。

 

 (五)關於如何分析求助者的思維傾向和習慣,有無違反邏輯性思維和不良的歸因傾向的事例

 

 

案例

  求助者,男,29歲,某機關的辦事員。

  因擔心自己很快就要死去而求助。求助者主訴:從去年冬天開始我的雙腿疼痛,時輕時重,在醫院診治效果也不明顯。今年冬天痛得比去年還重。我特別害怕得癌症。孩子才兩歲,我死了沒人管他們了(哭泣)。

  心理諮詢師:你怎麼有要死的想法呢?

  求助者:我叔叔去年得肺癌死了,他臨死之前就腿痛,痛得厲害。我覺得我的腿痛跟他差不多。

  心理諮詢師:你到醫院檢查過身體嗎?你的想法對檢查身體的醫生談過嗎?

  求助者:檢查過身體。我的想法也對醫生說過,可是醫生說我是瞎說。

 

 

  該例求助者產生疑病思想,可能是在親屬去世時的悲痛情緒背景下發生的,但無論如何,他產生的結論的前提是錯誤的,"癌症病人腿痛"的逆命題是不真實的,以這種不真實的命題為前提進行推理,結論必然荒謬。該求助者在進行歸謬法說理治療後,輕鬆而去。

 

 

案例

  求助者,男,30歲,大專文化的教育程度,擔任幹部。

  求助者原為工人,自立自強,讀夜大和函授大學,結業後,主管委以重任。2008年自己提出申請承包200人的工廠。之後,工作十分緊張,有時幾天不能睡。2010年上級單位調他出任勞資科長,他欣然受命。求助者高標準要求自己,處處要周到。但終因能力有限,工作常出差錯和失誤,為此常常自責。

  去年冬季患重感冒,發高燒,神情不安。突然產生一個念頭:"萬一得了精神病怎麼辦?"想到此,立刻心慌意亂。病愈後這種想法自行緩解。半月後,又突然想到:"我不會自殺吧?"立刻又心慌。吃飯時會突然想到:"我不會把舌頭咬下來吧?"等等。這類念頭不時出現,求助者覺得奇怪而就診。

 

 

   此例求助者的症狀第一次出現時,肯定有生理原因,如長期疲勞和高燒後的體弱狀態都會使大腦皮層弱化。但從更深的層面上看,求助者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承擔過重的任務是造成問題的根源。自我評估過高,强制自己超負荷工作,顯然會傷害身心健康,導致心理障礙。

 

 

案例

  求助者,男,32歲,大學畢業,技術主管。

  求助者因情緒不穩,白天工作時間坐不住,晚上睡不著,對生活沒有興趣,原有的愛好幾乎全部放棄,學習工作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困擾而就診。

  求助者自述,去年冬天向老闆提過一個改革建議,當時老闆很高興,可是後來就沒見實行,也再沒有下文。從那以後,就覺得自己的才能根本發揮不出來,想找老闆談一談,又覺得老闆根本不懂業務,說也沒用。與周圍的同事交換意見時,大家都說那種想法不錯,但實行起來有困難,不太現實。為此,他覺得別人都是膽小鬼。在這種情況下,再不願與他人談論有關建議的事,只覺得願望無法實現,從而陷入苦惱之中。

 

 

  該求助者對問題的認識過分簡單化,自我評價過高。當然,個性的弱點也起到一定作用,但認知水準不高是決定性的因素。由於該求助者具有正常的思維邏輯,所以在進行說理療法和幫助提高認識以後,各種不良情緒很快消除。在諮詢中,心理諮詢師指出了幾種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可能性,最後求助者選擇了其中之一。

 

 (六)關於如何驗證經驗系統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的事例

 

案例

  求助者,男,53歲,某機關中層領導幹部。

  求助者因情緒不穩,與下級和上級搞不好關係,心情鬱悶和經常發脾氣而就診。

  求助者:我心情最近愈來愈壞,很多事看不慣,每天總覺得心裡堵得慌。

  心理諮詢師:能具體地談談嗎?

  求助者:上月,趕上我值班,下午六點下班,我在外面吃了飯回單位,傳達室的同仁說人都離開了辦公大樓,辦公樓門已鎖上。我拿了鑰匙開了樓門。按我多年的習慣,我要查看各辦公室,看電源、窗戶和門是否關好。查到一間辦公室,一開門,見我們部門一個男子和一女子在屋裡,我當時就不客氣,質問他們為什麼在這裡,門還鎖著。這兩人不但不認錯,反而和我吵,最後還罵我缺德,男的說那女孩是他女友,下班來找他聊天。我當時很生氣,第二天向警衛室報告。警衛室問我看到他們幹什麼事沒有。我說鎖著門在屋裡,沒有見到什麼。他們在聊天,警衛室說那女的是小伙子的女友,沒事。警衛室不管。我又找局長,局長說這些事他不管,讓我找該男子的科長問問,科長說我老糊塗了,少管閒事。我跟他們吵了一架,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像這樣的事都沒人管,怎麼得了!

 

 

   該求助者的心理不平衡完全是自己在認知上的缺陷造成的。求助者所在的部門,並非國家政府機關,也沒有辦公室內不得會客的規定,也沒有下班後必須離開辦公室的規定。當然,按求助者的傳統想法,即便無規定,一男一女也不能單獨在辦公室談話,況且門是鎖著。可是,一對戀人在嚴冬季節會面,又沒錢進酒吧,在辦公室有暖氣,聊聊天也還自在,雖然有公私不分的嫌疑,情理上也還可容。但這在這位老同事眼裡,却算得上大逆不道了,所以他憤然。再加上小青年言出不遜,罵他缺德,就更難忍受。上告警衛室,因無破壞行為和違紀行為,警衛部門自然無法出面。局長日理萬機也無法過問這類事情,這些也可以理解,但這位老同事却認為他們太官僚了。

  現實生活中隨時都有新東西出現,有的是合理的,但就只因為它新鮮,所以不為常理所容,這種常理的衛道之士自然憤憤不平,心情不佳。為此,在心理諮詢和治療門診,常常會遇到這類認識落後於現實而產生不良情緒的求助者。

 

 (七)關於如何認識深層主觀因素──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問題的事例

 

 

案例

  求助者,男性,34歲,會計。

  求助者近一周來有失眠、心慌、煩躁、食欲不振等症狀,去醫院檢查為"神經衰弱",給服安定劑,按神經衰弱治療無效而來。自述是因為主管放獎金不公,心裡憋了一口氣而引起的。諮詢中得知,他國中畢業後參軍,退伍後在戶藉地的法院工作,看慣了那些"不正之風"和司法部門的腐敗。

  半年前通過"很硬"的關係,調入本市的一個效益很好的單位任會計。年底發放獎金時,他只得到別人的一半,自認為這個獎金本來就是單位私設的"小金庫",不合法,自己又是會計,為什麼要計算得那麼清楚?問一下得知,"小金庫"不合法,作為一名會計人員,為什麼不堅持原則,按章辦事呢?他說:"那樣我不是連這一半的獎金也沒有了嗎?"

  諮詢過程中又得知,該求助者自調入本單位後,總感到不如在原單位那麼心情舒暢,覺得別人對他總是敬而遠之,自認為可能是怕他會向上級部門告發本單位的"小金庫",自稱"我才不會幹那種傻事呢"。他的心理衝突不是因為要堅持正義向上級舉報,怕遭受打擊報復,而是由於"分贓不均"所引起的,反映他深層次的價值觀有問題。

 

 

 

 (八)關於如何確定心理發育停滯問題的事例

 

 

案例

  2008年3月某日,醫生接到一封不相識的病人的來信,大致內容如下:"X大夫:我是一個怪病患者,被病魔折磨好多年了,非常苦惱。在我們當地用盡了方法,都沒有效。我的父親為了治我的病費盡了心……近來聽說你們那裡能治我這種病,先去信向您介紹我這難以啟齒的病情,希望您能幫助我……"並大略地敍述了變態性行為的事實以及受懲罰和治療的過程。信的最後說:"我自己暗地裡不知下了多少次決心,就是改不了。看到父母、姊妹為我操的心,我真是痛苦至極,也非常盼望能够改邪歸正,早日把精力用到工作學習上,也盼望早日成家立業……可是病根不除,這些願望又怎能實現呢?

  我們看了這個可憐的人的信,立即回信請他來接受治療。2008年3月中旬,病人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門診部。

  病人男性,1984年生,高中畢業,沒有職業。病人的父親向醫生報告說,病人自幼老實、聽話。學業成績好,老師也喜歡他。國中快畢業時,老師向家長反映他因偷看女廁所受到學校處罰。家長批評了他,他承認了錯誤,表示以後不看了。但從那以後,更沉默寡言。

高中畢業後,大學聯考剛過,又因這種行為被派出所拘留並被送去監牢感化兩年,以致得知某大學錄取了他,也未能入學。感化結束後,仍未改過。家人懷疑他有病,曾送他到當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療,無效。只好不許他出家門。他自己說克制不住自己,非常痛苦,主動要求治療。

  病人單獨和醫生全見時表現有禮貌,說他對不起父母和姊妹,希望醫生能治好他的"怪病"。但又承認,他心裡並不感到有什麼病,只是"到時候克制不住自己"。

  照醫生囑咐,敍述"怪病"的經過如下:

  大約在1993年,9歲,讀小學三年級,有一次進公共廁所,發現男女廁所之間的木製隔板上有一個小孔,可以看到對面女廁。出於好奇扒上去看一下,正好看到有一個婦女蹲在那裡。只看到臀部和大腿,當時感到興奮,有一種滿足感。以後陸續看過幾次。

  小學四年級時,10歲,發現學校裡男女廁所之間的隔板也有條裂縫,通過它可看到女廁所如廁婦女的前部。有一次看到小女孩的陰部,感到更興奮。以後看過多次。並發現年長的婦女陰部還有陰毛,更覺得好奇、激動、滿足。腦子裡老想著婦女的陰部。有時在窺看時,陰莖勃起。

  讀小學五年級時(11歲),有一次正在窺看。被一男同學發現,並轉告了其他男同學,有許多男同學給起起哄,感到沒臉見人,每天上學都"心驚膽戰",下決心不再去看了,並盡量避開公廁。一年多沒有再去看,但心裡感到非常壓抑,時常有要看的衝動。

  12歲進入國中,換了新環境,窺看女廁所的衝動又強烈了,時常在女廁所窗外隱蔽處偷看。有機會看到時,心情激動,陰莖勃起。又一次被同學發現,心裡感到羞耻,努力克制自己不去看,平時少出門。

  1998年,國中三年級,14歲。在學成績良好,平時表現也有禮貌,愛勞動。老師準備發展,讓他加入童子軍。因有同學反映他經常偷看女廁所,未獲批准。病人承認並做了檢討。父親也知道了,病人受到責罵。

  1999年,15歲,就讀高中,仍有要看的衝動。忍不住,偷窺女廁所多次,否則即感到煩躁不安。

  2001年,17歲,發現某處公廁男女廁所中間的木隔板下空隙稍大,即開始用反光小鏡子來看,果然看到隔壁如廁婦女的會陰部,而且看得很清楚。有一次被一婦女發現,學校給以警告處分,非常悔恨自己。怕給考大學造成不利影響,借病休學半年到外地親友家補習英語。但偷窺廁所的欲望沒有消失,一有機會便去行動。

  復學後,仍不斷地到許多廁所找機會偷窺,有時用反光鏡,有時通過隔板縫隙窺視。雖然機會難得,但一旦看到後即感到興奮、滿足,自覺是一種"享受"。

  2002年,18歲,又被發現並被拘留半個月。回家後,悔恨、痛哭,下決心不再幹了。但念頭一來,實在難以克制,還是尋機去行動。

  2003年,19歲,高考後未放榜前,在家無事,又偷窺了多次。再一次被發現,拘留半個月後,被送去感化兩年。感化期間表現良好,提前兩個月釋放回家。但失去了進入大學的機會。

  感化結束後,舊習未改。父母懷疑他的行為是病態,即送他到當地精神病院診治。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住院接受藥物和胰島素治療兩個月,自感到沒有去掉想看的念頭,即出院。舊習不改。

  2005年和2006年,兩次被警察拘留、批評,並要求父母嚴厲管教並想辦法給他治病。父親不讓他出家門,但一有機會,即偷偷地外出行動。自己雖然不感到有什麼病,但也奇怪為什麼"一到時候就不能克制"。

  病人敍述詳細,花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預約一周後再會見。告訴他,他的行為確是一種心理病態,可以治好,但要和醫生合作,認真聽醫生解釋並仔細思考。病人表示合作。

  一周後,第二次會見。醫生讓他談談9歲以前的經歷和家庭情況。父親是當地醫院的藥劑師,母親是家庭婦女,有一姊一妹。父親對孩子管教很嚴,病人說,他自幼性格腼腆、膽小,不愛多說話。從不和別的孩子打架。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經醫生提示,回憶起在剛能記憶的時候(約3~5歲),和鄰居男女小孩們一起玩耍,通過開襠褲看到女孩和男孩的陰部不一樣,當時有些好奇,覺得很有意思,很願意看。有時還扒開女孩的開襠褲去看,她們也不怕人看。漸漸長大,不穿開襠褲了,有時還想看,只是沒有機會。有時父親帶他到浴室洗澡,看到大人陰部有毛,引起他注意,覺得有趣。

  醫生告訴他,一個人出生後,隨著際年齡的增長,他的身體、智力、情感等都在不斷成長奱化,從幼稚到成熟。人雖然都有食欲、性欲,但小孩和成人滿足的方式却不一樣。如果滿足的方式停止發展或發育成熟後又倒退回來,就是病態了。在討論中有以下一段對話:

  醫生:人從出生到兩三歲,能吃到媽媽的奶或用奶瓶喝奶就滿足了。你想他們會想吃什麼美味佳肴嗎?

  病人:當然不會。

  醫生:為什麼?

  病人:小孩還沒長大,還沒有那麼高的欲望,也沒有吃飯的能力,沒有長牙……

   醫生:可以說,小兒用奶瓶吃奶就可以滿足他的初級食欲了,而且公開用奶瓶吃奶,別人會感到奇怪嗎?

  病人:當然不,人們認為這是當然的。

  醫生:如果一個成年人對吃飯不感興趣,喝奶也用奶瓶或吸媽媽的奶頭,別人會怎麼看?

  病人:不能理解,要不就是他有什麼病了。

  醫生:可以說,喝奶就能滿足小兒的食欲,用奶瓶喝奶是小兒滿足食欲的方式,對嗎?

  病人:對。

  醫生:幾歲的小孩不懂事,喜歡在人前裸體,對自己和小朋友的陰部感到好奇,互相觀看並有快感。他們能想到結婚和異性性交嗎?

  病人:不會。

  醫生:對。小孩的性欲只是求得簡單的快感,窺看異性的陰部是兒童滿足初級性欲的方式之一。青春期性生理功能成熟以後,性的最高欲望是性交,用和異性性交來滿足性欲是成年人滿足成熟性欲的最後方式。你已經25歲了,想過戀愛、結婚、性交的事嗎?

  病人:也偶爾想過,但不是很强烈。手淫過,但不如看一次感覺愉快。因為一旦看到了,立即感到輕鬆和滿足。

  醫生:請認真想一下,你已經成年了,滿足性欲的方式是成年的?還是幼年的?和一個成年人還堅持用奶瓶喝奶有什麼區別?

  病人:(沉默不語)

  醫生:你的實際年齡已經25歲,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都已達正常成年人水準,和實際年齡相適應,而你的性心理年齡實際上仍停留在三四歲小孩子的階段。這就是你的病的本質。要趕快放棄兒童的幼稚行為。

  …….

   病人說,以前沒有人這樣分析過,願意回去好好思考。

  一周後,第三次會見。

  病人說,上次和醫生討論,聽了醫生的講解以後,回去仔細想了想,認識到自己那些難以克制的行為的確是小孩的行為。回憶在女廁窗外或在男廁裡通隔壁窺看時,心裡有時想:"我要是一個小孩該多好!那樣可以無拘無束地到女廁所直接去看了。"前些天,看到鄰居一個婦女帶她兩歲的小男孩去女浴室洗澡,感到很羨慕,說明自己內心裡還是存有小孩子的幼稚的欲望。認識到這些以後,想窺看女廁所的衝動自然地就減輕了,心裡感到輕鬆了許多。對醫生的啟發表示感謝。

  醫生再一次講解並和他討論成年人和幼年兒童的行為模式,以及社會道德感等問題,指出成年人受到社會教育,要受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的約束。小兒不懂事做出幼稚的性行為,人們不怪他;成年人這麼做,人們不會理解,當然就認為是不道德的無恥行為,而進行懲罰。

  病人說,他以前也想過,自己沒有直接侵犯過任何女人的身體,只是偷偷地看一下,就受到這麼重的懲罰,內心裡有些不服。現在想起來,這種行為當然是道德和法律不允許的。

  10天後,病人由父親陪伴來門診,這是第四次會見,也是最後一次會見。父親說,病人沒有再犯以前的壞行為,準備回家。病人交上最後一次治療的書面體會,其中寫道:"現在我確實認識到在性心理上,還停留在小孩的水準,只有幾歲的孩子由於好奇心驅使才幹出那種事。我現在實際年齡已經25歲了,要按成年人的方式來解決性欲問題……這幾年我的行為和幾歲的孩子沒有兩樣,為正常成年人所不能理解和耻笑,正像一個成年人還公開抱著奶瓶喝奶一樣,是多麼荒唐、幼稚和可笑。"

  病人說,這些天來,要去偷窺看女廁所的衝動幾乎完全消失,已經不用有意去克制。但是,出現了另外一種情緒。多年來雖然多次被懲罰,沒有職業,為改不了這種"毛病"而焦急,但總覺得有一種"興趣"和"力量"在驅使自己去做,每次看到以後都可得到一些輕鬆和滿足感。近來,這種願望消失了,回想自己荒廢了這麼多年,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沒有工作,婚姻問題也難解決,感到前途渺茫,生活乏味,偶爾想到死。

 

 

  醫生鼓勵他,病態的"興趣"喪失了,出現"失落"感,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曾經是一個好學生,現在年紀還輕,趕快追上去,還是有前途的。

  結束治療半年後,病人來信說,行為已完全正常,正在當地文化館樂團工作。信中還附有父親的信作證。

  一年後又來信說,他已考入某中等專科學校,就學情況良好,一切正常,父母都很高興。

 

 

注意事項

注意影響認知評價的某些因素:

 

第一、    來自童年的固定信念。在童年階段就開始形成的某些失真的和不現實的固定信念會導致成年後的認知曲解。例如:有些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在各方面都表現得很成熟,把少年老成作為行為楷模,那麼這個孩子自童年開始就可能會形成一種"凡事都必須做得完美無缺"的固定信念。

第二、    來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經驗。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第三、    注意負性自動想法對認知評價的影響。自動想法是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進入一個人頭腦中的似乎有效或真實的想法。有些自動想法很可能是不現實的或功能失調的,但人們很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想法的真實性或有效性,因而產生認知偏差。

 

arrow
arrow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