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曾經幸福的老年人情緒方面多數比較平穩;曾經坎坷的老年人情緒方面多鬱悶和低沉。
在考慮生物學因素對心理行為的影響時,年齡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因為同樣的外部修件對兒童和成人來說,意義是不同的,心理效應的估價也不同。例如兒童尿床不會成為心理負擔,但對成人來說就會引起高度的焦慮。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精神活動的連續體,在這個連續體的不同發展階段上,心理活動有其各自的特徵。對一般心理活動來說如此,對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來說也是如此。無論就心理問題的性質還是表現方式上來說都有差異。
對於一個學齡前兒童來說,心理障礙可能由一個恐懼電影鏡頭的驚嚇產生,但卻很少可能由小朋友之間打架而形成,今天打了架,明天可能又是好朋友。但對成人來說就完全不是這樣。兒童蒙受刺激之後,很易泛化。這是由於他們的大腦皮層功能尚未完善,內抑制力較差,認知水平低,不易分化,所以,心理問題就很容易轉化為心理障礙,而成人則不然。從情緒發展來看,兒童的情緒結構比較簡單,情緒的內容多為與個體保存有關的安全感和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有關。很多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要求對兒童構不成直接威脅,即便是家庭不和或其他成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威脅到兒童安全感時才能形成所謂精神壓力。為此,年齡較小的兒童,其心理紊亂的內容與形式並不十分複雜,由於兒童情感表達沒有成人那樣的高度語言化和內心壓抑,所以心理障礙更多以行為障礙為主,如多動、緘默、多餘動作或退縮行為等等。
案例
求助者,男童,5歲,上學前班。
據母親陳述,他自幼聰慧,兩歲半能講很多大人話,但膽小、敏感,一人不敢在家。晚上必須媽媽陪在身邊才可入睡。入幼稚園時上全天班,開始很不喜歡,强迫送進幼稚園一周後,發現他一人獨處,不與小朋友一起玩耍,對老師有恐懼感。後來無奈,請保姆在家看管。5歲時,為了將來入學有基礎,送進學前班幼稚園。開始階段還好,老師教的課程內容均能學會,也有興趣。一個月前,因與另一小朋友爭奪一塊橡皮被老師大聲訓斥,當即因害怕而失聲大哭,又被老師嚴厲制止不敢哭泣。回家後,發現不自主地擠眼、歪頭,大人制止時可以控制,但過後仍改不掉,最近不單擠眼、歪頭,而且喉嚨裡還同時發出一種怪聲音。
他的上述行為障礙是在大腦皮層功能發育尚不完善的基礎上由驚嚇引起的,成人的制止非但無效,反而是一種强化信號。故建議家長務必注意孩子的多餘動作,順其自然,絕對不應再給精神刺激,一般兩三個月後可自愈。半年後電話隨訪,他大約在六周後不再出怪聲音,兩個月後多餘動作消失,只是在老師提問時偶爾有擠眼動作。
由於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差距以及個體差異的存在,對老年的年齡劃分是很困難的,在心理諮詢中,我們是以老年心理問題和障礙,如更年期精神症狀、記憶減退、性格改變等為區分標準,生理年齡只有相對的參考價值。
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傾向回憶往事,不願展望未來,因為未來對他們來說不甚樂觀。為此,曾經幸福的老年人情緒方面多數比較平穩;曾經坎坷的老年人情緒方面多鬱悶和低沉。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多數比較現實,要求眼下有事可做,特別是剛剛離開工作崗位的離職退休人員。由於社會交往的減少,孤獨感是造成老年人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
(作者為中國國家級心理諮詢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