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確定軀體疾病與心理行為問題之間有無因果關係,就必須了解以下方面的基本知識:

 

1.感染所致的心理行為異常

 病因以細菌和病毒多見,可見於流感、肺炎、瘧疾、流行性出血熱等嚴重感染者,多表現為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或雖然沒有意識障礙但有狂躁、抑鬱、幻覺、妄想等表現。妄想多為片段的被害妄想或關係妄想,內容較接近現實。少數人出現感染後的人格和行為異常。

2.肺性腦病

 多見於慢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肺纖維化症、肺結核等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見於肌無力症等神經肌肉疾病時的呼吸肌麻痺,腦內病變所致的呼吸中樞抑制性疾病,早期出現頭昏、頭痛、耳鳴、不安、淡漠等前驅症狀,逐漸出現間歇性意識障礙、嗜睡、譫妄,嚴重者進入昏迷狀態。

3.肝性腦病

 見於暴發性肝炎、亞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後期。開始表現為遲鈍、少動、寡言,或先有躁動不安、興奮,繼而出現嗜睡,並出現畫夜睡眠顛倒現象,有的出現朦朧、譫妄狀態,之後進入昏迷。

4.心源性腦病

 由於多種心臟疾患引起的腦血流量減少,腦缺氧,從而引發心理行為障礙。表現為易疲易疲勞、易激怒、情緒不穩、抑鬱、注意力渙散、健忘、失眠、噩夢、失神、暈厥、死亡恐怖等。

5.腎性腦病

 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

 表現為遲鈍、無欲、精神萎靡、淡漠、畫夜睡眠顛倒或嗜睡、譫妄,以幻聽、被害妄想為主的幻覺妄想狀態和類狂躁狀態,慢性腎功能衰竭者可有記憶減退、智力減退,並可能有人格改變。

6.內分泌系統疾病所致的心理行為異常

(1)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表現的精神興奮性增高,早期表現為情緒不穩、過敏、急躁、易激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進一步可出現狂躁狀態。老年人則常有抑鬱、焦慮,也可出現幻覺、妄想狀態。

(2)甲狀腺機能減退者則有淡漠、無欲、呆滯、主動性減退、言語行為遲緩等。

(3)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者,輕者可有淡漠、呆滯、主動性缺乏、言語減少,重者有幻覺、妄想、抑鬱狀態。有的可出現重性精神病的症狀,如人格改變、情感淡漠、不修邊幅、思想遲鈍、工作能力喪失等。

(4)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者,可出現焦慮、抑鬱、妄想、情緒不穩、易激惹、傷感、哭泣。重者可有人格改變及智力障礙。

7.代謝疾病所引起的心理行為異常

 見於胰島B細胞瘤或肝臟疾病引起的低血糖,急性發作時的病人表現為煩躁不安、頭昏、眼花、恐懼、焦慮、易激惹。以後逐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出現躁動興奮、意識障礙、譫妄以至昏迷。軀體方面可有頭痛、心慌、飢餓感、心動過速、大汗、手足震顫等表現。發作頻繁者可有人格改變,情感淡漠,理解力、判斷力都下降,嚴重時呈痴呆狀態。

 

 

案例

  求助者,女性,30歲。

  因婚後不育,一年前離婚改嫁給現在的丈夫,丈夫為公營企業負責人,經濟條件較好,原配因病去世留下一男一女。

  求助者常和娘家人說丈夫對自己哪方面都好,就是經濟不公開,不告訴自己他賺多少錢,自己覺得這一點不如前夫。每想到此事心裡總覺得有些不痛快,有一次側面問他收入時,他顯得有些不高興,冷冷地說:"知道那麼多幹什麼,又不缺你吃、不缺你穿。"從此求助者再也不問他的收入事,但每當他要錢這一天,求助者都要昏迷過去一次。去過醫院,查不出什麼病,打打吊瓶點滴也就好了。後來,發現發作時喝點糖水也能好。

  心理諮詢師進一步了解發現,除了她丈夫發工資這一天發病外,還有一次是在下午收工回家的路上,另一次是清晨起床時發病。

  心理諮詢師建議求助者去醫院內分泌科檢查,後證明是胰島素瘤。

 

 

  此案例說明,有些症狀不能用心理學知識合理解釋時,要及早請會診或轉診。

8.手術後精神障礙

多見於腦部手術、心臟手術、眼部手術、腹部大手術。急性者以意識障礙多見,如麻醉清醒25天又出現嗜睡、譫妄狀態,部分病人在譫妄狀態後殘留幻覺、妄想症狀,有的出現抑鬱狀態或幻覺、妄想狀態,多發生在手術後12周。

9.愛滋病所引起的心理行為異常

先天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也稱愛茲病)是一種由逆轉性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傳染病,與注射毒品和同性戀行為等密切相關。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心理狀態可分為如下兩種類型:

(1)AIDS病毒感染者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1.未接受抗體監測者。由於不知道已受病毒感染,因此無任何相應心理變化。有高危不潔性行為史者,在了解AIDS的有關知識後會出現焦慮和是否要做病毒抗體檢測的心理衝突。2.抗體檢查確認陽性者。AIDS是嚴重的致命性傳染病,因此血清抗體檢測陽性的確定是很嚴格的。初查陽性時,實驗室均用不同試劑或換另一種方法複查一次,如果仍為陽性,還必須把標本送交衛生部指定的實驗室做鑒定,確定是陽性者,方可通知受測者本人。經確認為HIV感染者後,通常會出現一系列相應的心理變化。

A.否認期。盡管確認實驗極少可能出現假陽性,但感染者通常不願接受。他們或認為化驗不準確,或者懷疑弄錯了血液標本,因此四處奔走,多次化驗,直到一再被證實為陽性,才承認事實。

B.怨恨期。表現為怨天尤人,或自責,或遷怒於使之受感染的人,甚至責怪政府打擊販毒和賣淫不力。由於早期病毒感染者長期保持與健康人一樣的活動能力,因此少數怨恨期的感染者可能遷怒於他人,實施報復,有暴力傾向,這樣的感染者對社會危害極大。

C.妥協期。向現實妥協,不再怨天尤人,心境恢復平靜,但威脅仍未擺脫,於是四處求醫問藥,祈求一線生機。

D.抑鬱期。感染後了解到特效藥和疫苗的誕生遙遙無期,因而喪失信心,陷入焦慮、抑鬱狀態,甚至絕望而輕生。

E.接受期。絕大多數感染者最後都只能面對現實,接受與病毒共存的事實。他們開始比較理智地處理疾病與個人生活和工作的關係。無論哪一種社會環境,HIV感染者都面臨著一系列生活難題,如經濟、家庭、社會、醫療、人際關係等,一切都要從頭適應,在漫長的時日裡,隨時都會出現麻煩。

  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心理素質不同,個人心理反應有很大差異,表現也不一,並非每個感染者都順序地出現上述特徵的心理改變,各種心態持續時間也有差別,界限並不明顯,可以混合出現,有人非常冷靜,但也有人在受感染後立即自殺。總之,多數感染者是循著這一規律,相繼出現各種心理反應。

(1)   AIDS患者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發病前從未接受過病毒抗體檢測的患者,一般沒有病毒感染者上述的心理體驗,等到出現症狀時才就醫,一經確診往往會受到巨大的心理衝擊。多數患者會出現心理或情緒危機,表現為末日降臨,茫然不知所措,陷入悲觀、絕望的心境。但是對於不了解AIDS嚴重性的患者來說,如果醫師沒有立即告知實情,患者就不會出現這種反應。

  由於藥物治療的干預,體質和營養狀況的影響,患者在心理危機期後會逐漸恢復常態。不論病情輕重都會經歷否認、怨恨、妥協、抑鬱和接受等階段的心理變化,但持續時間則因HIV感染者而異,病情重者迅速進入抑鬱和接受期,最後面對死亡來臨的現實;病情輕的則可能與病毒感染者的情況相似。

  由病毒感染者而發病的患者,由於已經了解自己最終會發病,對於預期中的事,通常不會再出現否認、怨恨的心理反應,因為他們早已面對現實,有了AIDS發作的心理準備。然而AIDS的發作,意味著疾病進入最後階段,死亡的威脅日益迫近,許多患者仍然會出現抑鬱。HIV除了對免疫系統的損害外,還可以直接侵襲腦實質,引起患者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情感淡漠等神經精神症狀;並發弓型體腦病的患者腦症狀尤其嚴重,可以出現意識障礙和其他腦實質損害症狀。這類患者不僅有心理障礙,而且還有神經、精神症狀。

  其他如癌症病人、中風病人等都會出現一些心理行為的異常,但這些病都有很明確的臨床症狀,診斷早已確定,其所出現的心理行為異常,符合一般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

    生物學因素導致的心理障礙,在生物因素消除以後,心理症狀應漸漸消除。如果有後繼性的心理障礙再次出現,就要首先排除生物學因素,而後進行心理治療。

 

 

案例

  求助者,男性,56歲,曾經是公司的幹部。

  因生活不檢點,喜歡尋花問柳,到處逛風化區,因而染上性病,十分害怕和後悔,已經過兩次系統治療,三次化驗檢查結果均正常,性病專家再三保證不是愛滋病,也未留下原來所患淋病的後遺症,但就是終日擔心害怕,出門要自帶報紙,以備到別人的凳子上坐時鋪上,以免"傳染"別人。現在已不能上班。

 

 

   該求助者的軀體疾病"性病"已經治愈,軀體疾病本身的治療已無意義,現在的主導症狀是性病後恐懼所致。要治療的是心理障礙

 

(作者為中國國家級心理諮詢師)

 

arrow
arrow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