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Auckland(上一頁:奧克蘭)> |
||
|
||
懷托摩洞(Waitomo Caves) |
||
隔天一大早起床,迅速吃完泡麵當早餐,竟不知可在大飯店的餐廳用餐,就到門口check-out,搭上小遊覽巴士.看到隔條街是玫瑰園,可惜無緣觀賞.早晨汽車很少,司機一路接送遊客,交通順暢無比.隨後到一處遊客資訊中心與另一輛小遊覽巴士匯合,要回奧克蘭的遊客坐某一輛車,要回羅托魯阿的遊客坐另一輛車.司機一邊開車一邊介紹,噪音很大,我們聽不清楚他在說什麼,有如鴨子聽雷. |
||
|
||
|
||
懷多摩洞是在1887年,當地毛利族酋長塔雷.帝努勞(Tane Tinorau)和英國測量師法德.梅施(Fred Mace)首次探勘這個螢火蟲洞.他們以亞麻竿做成竹筏,蠟燭為照明,順著小溪往地底出發.洞內看到無數的光點反映在水面上,他們向上看,發現成千上萬的光點散佈上方,散佈在整個古老石灰岩地形的地底迷宮,訝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經過多次的探勘,塔雷(Tane)發現由石洞的上層勘察更為方便. |
||
當時的主管當局收到了通知後,派政府的測量師繪製石洞的地圖.在1888年,塔雷.帝努勞(Tane Tinorau)把石洞開放給遊人參觀.1906年,政府接收石洞,直到1989年才把石洞及其土地交還給原地主的子孫. |
||
|
||
石灰岩地形非常脆弱,僅用手觸摸就會造成損害.螢火蟲洞是由鐘乳石所構成,在三千萬年前,當時還在海底時形成.貝類及貝殼碎片層層地堆在海床上,隨著時光的推移,貝殼被埋起壓成鐘孔石,地殼的變動,鐘乳石升起海面,雨水沿著鐘乳石的裂縫流下,形成雨石洞.雨水加上空氣中微量的二氧化碳形成弱酸,含酸性的水份溶化了鐘乳石,增大了原本的空隙,也滴成石筍,慢慢滴下或流過石牆的水,留下石灰結晶,慢慢累積成美麗的石洞,千百萬年後,今日的奇觀終於登場. |
||
一入地洞成奇觀,不是奇觀不入地洞.進入這個洞天,發覺古老的地底迷宮,訝異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刻畫出的石灰岩地形,美侖美奐. |
||
導遊帶領進入令人驚豔的地底世界,首先開始的是一大天然地洞,稱為“教堂”.此處獨一無二的音效,由紐西蘭的女高音Dame Kiri Te Kanawa所宣稱,可是聞名世界.她在此處高歌一曲,被清純的聲音所震奮.懷托摩洞是極具觀光價值的鐘乳岩洞,被蕭伯納喻為“世界第八大奇景”. |
||
導遊介紹無不詳盡的解說,帶領我們一整票人進入鐘乳岩洞,說明水滴一直滴下,很緩慢地改變岩石的形狀,碳水化合的作用,每一百年才成長 一公分 .洞內許多岩柱經過千百萬年的侵蝕,有些已和地面的針狀鐘孔岩挻接在一起.往內部深處走,可看到藍色的螢火蟲棲息在頂部,有細細的釣絲垂下,用來捕捉昆蟲.螢火燈光越亮者,就表示螢光蟲越飢餓,越可吸引昆蟲一探究竟,因而被釣絲黏到,成為螢火蟲的盤中飧. |
||
懷多摩(Waitomo)地區的故事史跡﹑文化傳奇,以及自然歷史,在解說員的說明下,令人為之折服.隨後,導遊要全體團員安靜,不得出聲,進入旅途的高潮戲──無與倫比的行船,沿著螢火蟲洞而行.導遊拉著已架好的繩索行船,沒有引擎聲,進入這種小光線的銀河世界,大家稟息肅靜,萬籟俱寂,立刻為之寧靜而陶然欲醉.仰望上空,屏息以視,盡是藍色的燈光,好像螢光蟲高高掛在天際,別有洞天,宛若星際.處處的螢火光,好似天上無數的星光,點明天際,點亮水道,倒映水面,使人目瞪口呆. |
||
鐘乳石洞的上方是一種螢火蟲,稱為小真菌蚋(Arachnocampa luminosa)的幼蟲.此幼蟲發出光線以吸引昆蟲,利用許多絲線在石洞上面織成管狀的巢,以約二十至三十條線,加上一層黏線編成有若釣線般,垂釣在管子下.蚊蚋或昆蟲被光吸引而被黏線黏住,螢火蟲再把黏線收回來享用昆蟲的美味.除了在鐘乳石洞有它們的踪跡外,在晚上的矮樹林也可看到螢火蟲的冷光. |
||
Ostrich 鴕鳥 |
||
參觀完後,司機帶我們向東行,前往羅托魯阿(Rotorua),經過一處鴕鳥園,還特地停下來,給我們臨時照像.司機一邊開車,一邊解說當地的風土人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彷彿聽了一本口述地理.綠色的牧場像是大地的地毯,依著山丘的起伏平鋪在地表,點綴著牛﹑羊﹑馬,大地因而顯得生意盎然,充滿生機.一群群肥嘟嘟的綿羊,鬆軟又溫暖,真想下車抱一抱,我這才瞭解何謂“餓虎撲羊”.畜牧業也可以結合觀光業,只要將牧草透過生畜轉成肉類奶類,就有生意,所以生命科學不僅充滿生機,也充滿商機. |
||
(下一頁:羅托魯阿)>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