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印象是一切人際關係的開始,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人際間的關係拉近,因而開始交往,終至建立感情,甚至發展為愛情.芸芸眾生,友情產生在某些人之中,而愛情滋長在兩人之間,是什麼原因促使雙方互相喜歡對方呢?


 


一.接近且相悅


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接近,是友誼形成的主因.接近(proximity)是指彼此成為鄰居/同學/同事,相處的時間久,交往的機會也多,因接近而相識,進而建立起友誼.


心理學家曾以住眷屬的學生為對象,研究他們之間的友誼與彼此住處遠近的關係.此宿舍共計住170戶,剛開始時,彼此並不認識,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研究人員調查,每家列舉出在宿舍中新交的最要好的三位朋友.結果發現,新朋友最多出現在隔壁的鄰居,雖然也有人選擇較遠的家庭做朋友,但調查結果是距離愈遠,選為朋友的機會越少.


另一個實驗,將不相識的照片12張,隨機分為六組,每組兩張,分別為受試者顯示不同的次數:


 


第一組 共2張看1次


第二組 共2張看2次


第三組 共2張看5次


第四組 共2張看10次


第五組 共2張看25次


 


受試者看完全部十張照片後,實驗者再出示全部照片並外加從未看過的第六組照片2張,要受試者按自己喜歡的程度排列順序.結果發現極為明顯的現象:照片被看的次數愈多者,被選在最前面的頻率就愈高.因此,彼此接近且常見面,的確是建立人群關係的必要條件,當然,彼此的印象與交互來往才是關係拉近的最主要原因.


第一印象良好,而後的感情始能逐漸培養.培養要有兩要素:接納(acceptance)與讚許(approval).如雙方能接受對方的觀念與態度,甚至感到興趣,表示讚許,如此可使對方產生價值感和自尊心.從消極面而言,因對方不會傷及自尊;從積極而言,因對方能維護並提升自尊,提升了人格價值.


在他人面前只說奉承話的人,未必討人喜歡.要使對方喜歡,先略微批評對方,而後讚賞.如此一來,使對方重視,認為有知人的能力.人們最不喜歡的情況是先褒後貶的對待,這樣會認為對方有意損害自尊.


 


二.相似或相輔


人際間的親密關係是不相同的,友誼的產生是因為雙方具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時是由於雙方具有互補之處.


相似(similarity)包括如年齡、學歷、個性、興趣、背景、態度、隸屬團體、國籍等,能夠情投意合或氣味相投.從更大的群體來看,同行、同職等、同位階、同種族等,因在工作上或團體中接觸的機會較多,就較容易交往成朋友.具有相同或類似的興趣和嗜好的人,多易於參加類似的社會性活動.如球類運動、休閒活動、宗教性活動、政治性集會等,不僅興趣相似,且在某方面活動的能力、常識也有話聊.在共同活動中,因交往的機會增加,相近且相悅,能彼此吸引,形成朋友.


交往時如果發現彼此的態度相同或意見一致,由於“英雄所見略同”的意念,對雙方都產生增強作用,皆能彼此維護並增進雙方的自尊.在這種情境的推波助瀾下,兩情相悅,容易接近,結為朋友.


相同或類似的背景,如同興趣、同年齡、同行業、同水準、同團體者交往時,彼此間的意見容易溝通,較少因意見傳達困難而造成的誤會和衝突.因為同隸屬的關係,會多一層信任感,對於他方的“底細”清楚,恐懼感降低,在行為的防禦上就會減少許多,陌生的程度也會減弱.


 


三.互補(complementarity)


同性別間的朋友,兩人或數人之間關係的維持,往往也靠互補.如有強烈支配性格的人不容易與同樣性格的人相處,甚至建立親密的友誼.學校企業或社會組織內的小團體,就是靠“支配與順從”的人際關係維持.


相似主要是因客觀因素,但互補多為主觀因素.互補也是一種需要(need)或動機(motive).互補的作用只會在交情較深的朋友之間,特別是在兩性友誼或夫妻之間.


由友誼到愛情,最後結婚的過程中,有三部曲:


 


1.初交時,社會性的相似面構成重要因子,如宗教信仰、經濟地位、社會階層、教育背景等相似與否,皆為構成人際吸引的要件,此為友誼的理性階段.


2.深交後,性格的相似面,如興趣、態度、價值觀等相似與否,皆為構成友誼的基礎,此為友誼的感情階段.


3.長期友誼或愛情的維持,雙方在人格特質上的互補,也有相互扶持的需求,而又分別從對方獲得需要的滿足,像是左右手,彼此互輔,彼此依附,相輔相成.


 


異性之間的友誼,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愛情,由彼此喜歡,而變為彼此相愛,友誼是愛情的基礎.友誼未必發展成為愛情,但愛情的發展必須起自友誼.人際間的人格特質的互補是雙方彼此相愛的主因.個人的潛意識裡有個理想對象,若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有機會遇到理想對象,就會很自然地受吸引而生愛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