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母或學校老師可能就如何應對破壞性行為而尋求幫助。

 

診斷要點

 

  某種持續的具有異常攻擊性或反抗性的行為模式,諸如:打架、偷竊、殘忍、故意破壞、撒謊、逃學、欺負他人等。品行必須根據相應年齡和文化背景的正常規範來判斷。品行障礙可能與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應激相關。

 

鑒別診斷

 

  某些反叛行為可能屬於正常範圍。家庭中教養原則不一致或衝突,或是學校的監督不夠,都可能導致破壞性行為。破壞性行為也可能由抑鬱狀態、學習困難、環境問題或父母子女關係問題所引發,可能伴隨著多動障礙。如果活動過多和注意力不集中占有優勢,參見多動障礙。

 

 

案例

 

  求助者,男性,12歲,小學六年級。

  父親為一私人企業的老闆,經常外出做生意,媽媽給他做會計。

  因對同學有暴力行為,由老師與媽媽一起帶來諮詢。觀察到孩子長得健壯,比同齡孩子高大,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老師事前電話反映,孩子與同學有矛盾時總喜歡用武力解決,有時會揪著同學的衣領往人家脖子裡倒垃圾,但從不欺負女同學,甚至會為女同學打抱不平。小同學們給他起外號為"護花王子",他倒不生氣,甚至還很得意,但只要是誰說他"色",他就會暴怒。

  孩子很大方,每次募捐,他都積極表現,把自己的零用錢全部捐出來,看得出他是誠心誠意的。學業成績很好,按時做作業,遵守課堂紀律。老師與他交談,告訴他同學的家長到學校告他的狀,說他打人。他馬上說:"他們欠打!",拒不承認錯誤。老師知道他喜歡恐龍,在最近的一次班報上,讓他組編了一篇有關恐龍的稿件。他很認真,有文字,有圖片,內容很豐富,有些知識連老師也不知道。有位同學把他畫的一幅恐龍的尾巴作了修改,他找到這個同學,把他打了一頓。家長找到學校,要求嚴加處理,否則要報案。

  媽媽反映說,這孩子晚長,三四年級時比同齡同學矮小,經常受欺負,回家哭,我總是勸他說,小朋友鬧著玩,沒關係。他爸爸忙,不耐煩,每當他哭訴被欺負時,就會簡單化地說:"你不會打回來,真沒用。"五年級以後,他猛長高,他倒是不再說挨打了,但現在變成打別人了。

  心理諮詢師和孩子交談後了解到,五年級時有一位同學欺負自己,自己感到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奮起反抗,把他推倒在地,他沒想到我這麼厲害,居然向我求饒,我嘗到了勝利者的甜頭。回來告訴剛剛出差回家的爸爸,爸爸聽說後,伸出大姆指說:"這才是我兒子,好榜樣。"

 

 

    該求助者可初步判斷為品行障礙

 

arrow
arrow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