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往日求學

 

  百餘年前,首開留學之先的留學生放洋,學習洋務。清末的魏源曾說:"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自從十九世紀,中國在洋務運動,首度派遣小留學生留美,陸陸續續年輕有為的學子便群起仿效。此後,大批留學生便群起仿效,走向這條人生規畫道路。

  百餘年後,我也捲入這場學習漩渦,勇往直前。如今,世界各地的外國學生搭機而來,大學便不可避免地捲入世界文化的洪流。置身在民族的大融爐裡,留學生陡然發現從沒有發展過真正的外語技能,現在必須立刻彌補,急起直追。這種新的危機意識和與世競爭的新動力,己經傳遍整個新居民圏,這個族羣長久以來一直沉醉在過去的同文同種裡。

  回憶以往求學,首先想到是,國中時,任何科目都是以考試為依歸,以聯考為導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排隊被打手心,打得手掌和臉脥通紅,被施以暴力對待,只因為考不到九十分,低一分打一下。

  好不容易考上理想學府,在青少年時期,常常被國文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公開標貶:十七歲時,一位年輕的國文老師讚揚我的作文程度有成人的水準;十八歲時,年邁的國文老師常常用整整一堂課的時間,把我批判得體無完膚,但也偶有表揚的時候;十九歲時,國文老師不做任何公然的批評。回顧繼往,最令人髮指的是在十八歲,曾經在國文課時,被國文老師在講台,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前,公然撕毀我的作文,意圖羞辱,只因為她自認其為正統的思想,而我的思想觀點與她不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回想起很久很久以前,還是青少年時期,有些同學的電腦程度超過老師,因為老師是商學背景,被校方派到校外學一下電腦,就在大專院校教起電腦來了,難怪一被問起就無法回答,讓學生看不起老師,而且不只限電腦這一門學科。

  另外,讀過管理學後,對職業軍人管理人民深表不滿,對教官大吼:"你有什麼資格管我!"我在教官室與教官激辯,成為教官心目中的黑名單。"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學過管理學,深知在各種不同的狀況下,宜採用軍事管理,或民主式管理,或放任式管理。遺憾的是,中學時代的教育,竟然是採用軍事管理。學生不是軍人,學校不是軍校。成立民主以來,歷經軍政、訓政及憲政等階段。時代已經進步到實施憲政的時期,卻用軍政時期的管教方式。

  在緊急狀況時,必需採用軍事管理,如戰爭、宵禁、戒嚴、暴動;講求參予風氣,鼓勵創新,應採用民主式管理,如社團;欲求身心鬆弛,來去自如,宜使用放任式管理,如俱樂部。軍訓教官深知"現役軍人不得管理人民,警察才可以管理人民"。自己站不住腳,但卻又得遵守上級的命令,只好對許多事睜一眼閉一眼,以免做得過火,引起反彈,早日退出校園。

  回溯青少年成長期,印象最深刻的都是負面的印象。年紀越長,書讀得越多,越會累積專業知識,將學識與社會現實對照,謀求學理與實務的吻合,從而發現其中的奧妙。

  大學時期,有一次針對老師對心理測驗的解釋深不以為然,就用統計學的理論,反駁此份解釋,言明為何要分為一年級和三年級兩個子群體,而非視為同一個母群體?一個大的母群體,不是比兩個小的子群體還有參考價值?為何要列出不具參考價值的數據,以做為參考?何以負面的心理只分為憂鬱和狂燥?而沒有燥鬱、反社會人格、性變態、精神分裂、妄想、幻覺等負面行為?我把這份心理測驗的報告提出質疑,基於科學的理念,指出數點錯誤,命中要害,把老師弄得不知如何辯解,有點下不了台。下課後,老師走到我身旁,說我批評得很有道理,肯定我的做為。大學的教育,就會使大學生受尊重。回溯大學時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此件據理力爭的求學精神。

  然而,來到美國,就完全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挑戰教授的講學,與教授辯論。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會不尊重學生,也不會以考試領導教學。遠離思想定於一尊、教育力求整齊、內部禁錮異己之論的中學時代,避開走向僵化的聯考制度,離開學術發展的敵人,跳入民主、自由、科學的教育環境。這個教育環境,曾經產生氣宇超拔或高瞻遠矚的思想家,以及開拓時局或扭轉時代的領袖人物,或是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的高等教育,有如位居下游的海洋,廣納溪流、湖泊、瀑布飛泉、長江大河,終於匯聚成氣勢滂礡的海洋,蘊育無數的生命。學界囊括大典,網羅眾家,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近代思潮,宏揚於兼容並蓄的美國。

  在美國大學校園,看到有些穿軍服的學生在校園走動,他們最常穿綠色的迷彩服。絕沒有職業軍人管理尋常百姓的品行,絕沒有軍事背景的軍訓教官教學生護理,更沒有斥喝莘莘學子的教官,這為我印證了一個觀念:現役軍人不得管理人民------歡迎來到美國。

  在知識經濟時代,沒有讀過大學的人生是欠缺的人生。大學對於一個人本身的思想、行為都進行改造,徹頭徹尾的卓升。若欲窮千里目,則更上一層樓,當大學學歷普及後,就不足以恃,要從AA+,所以我才赴美深造,崇尚學術自由,遠離軍人管學生的環境。

 

課程

 

  來美國幾個禮拜了,逐漸適應這裡的生活,接下來就是開學和選課。在開學前約一個禮拜一連串的新生訓練(orientation),包括對新生介紹社團、學校、圖書館及校園安全等資訊,新生對學校會有初步的了解,不必等開學後才去摸索。

golfcourse.jpg 校園附近的高爾夫球場

 

  莘莘學子懷抱著虛心學習他人的文明先進科技,有前車之鑑,照著走就是成功的保證。不論如何去搭配系所,最重要還是依據興趣與職場現實來選擇,這樣也比較容易超越障礙。現在,留美的大心願總算得到滿足,而這心願只是大時代巨浪的小浮萍。

  開學前,學校逛遍了,附近環境也瞭若指掌,房屋也租好了,家當也買好了,臨近的地方也都玩過了,帶著歡欣的心情,踏入校園,迎接新學期的開始。

  開學之後,我們都會花點時間,第一堂正式上課或旁聽,印證選課恰當與否,將過來人的經驗證實一番。如果上課時發現該課程不符合自己需要,或太過艱難,或者對其他課程產生興趣,在時間精力及預算的限制之下,都應該當機立斷,盡快辦理加退選手續。在開學幾週內加退選,到校內網站註冊加退選,不必收取費用。這一切制度,與以往大學的選課程度類似,因此適應不是問題。

  以往在台灣,年紀尚輕,對物質的慾望不高,生活樸實,思想單純,曾視財富沒那麼垂涎誘人,且國民所得相對較低,水準也不如先進國家,沒那麼渴望金錢,所以奮發向上"向錢看齊"的動力也沒那麼大,因此選課也就沒有市場導向。如今地理時空改變,有點社會歷練,知道熱門學科對未來的重要性。

  我精研電腦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後的就業出路,故出發點就是利益。科技的研發帶動經濟成長,經濟起飛帶來工作職場及校園競爭的白熱化,現在要花許多的時間精力追求學術生活,尋求成就。物質社會滲透到心底,消費主義的興盛,拜金有些背離精神生活,但崇尚品味和物質的心理會刺激追求財富的動機,透過高科技的專業知識來實踐,一圓留學美國夢。

  以前在國內念大學時,人人都隸屬某個班級,有直系的學長姊與學弟妹,從選修課程到體育比賽,乃至畢業旅行,大家在一起度過數年的時光,也許會互相操操作業,照照同學,與他校他班的異性聯誼,窩在同一個宿舍,有共同的回憶,彼此也結下很強的情感歸屬,幾年發展下來,一起鬼混,同班同學中往往會產生幾個死黨。而在美國大學,同學僅僅意謂著這學期共同上一門課而已,課後各奔東西,彼此可以沒有任何往來,沒有交集。

  換個地理空間,同學之間的感情成了美國版,大學版晉升為研究所版。以往為了修到名額有限的熱門課,新生要主動請教前輩,過來人學長學姊會提供建議,也可請教顧問(adviser),或者開學的第一堂課先旁聽,索取該課程整個學期的上課流程表(Syllabus),上面列有詳盡的課程目標、進度、評分標準,以及參考書單等等項目,再決定是否要選修。

  教育體系與教學方法上的不同,思想觀念烱異,再加上語言上的隔閡,不論英文考多好,在留學生活的初期,來自課業上有形無形的壓力多少令人感到吃不消。好在以往的大學教育仿美國的體制,只要修學分即可,因此除了語言和專業知識之外,留學生活應不是無法克服的大問題。不論以前主修與現在攻讀的方向是否相同,任何研究生皆會為重的課業壓力而頭大,熬夜是家常便飯。為了使留學生能減少留學初期的盲目摸索,學長學姊提供各種課業上的適應方法及注意事項,我們學弟妹要認真納入考慮。假日時,在調適課業壓力之餘,最少選個時段,放鬆心情,迎接學業與生活的挑戰。

  決定修該門課後,過去是請老師簽名,以求選修。這招挺管用的,而且成功率高。不過,以往拿著選修單請老師簽名,以強行修到課,這一招已經不管用了。每個學期末,我們準備為下個學期的課程而上網註冊,歡迎來到E世代,一切E化管理。大家都上網選課,全校網路就大塞車,但又不得不擁破頭,為了選修到好的課程,熱門的課一定要搶先註冊,以確保日後就業的機會。有時就偏偏選不到想要的課,怎麼辦呢?選修課程時,我們都會超修,修到五門課,十五個學分,一般而言,只修三門課,九個學分,等到下學期才退掉不修的課程。

  現在E世代,全校所有的學生都一律上網選課,不用排隊等簽名,但也因學生同時上網選課,此往往造成校內網路大塞車。若有人有意願和能耐,想擠進已滿額的熱門課,可以在電腦前二十四小時全天守候,遇到有人退選,就馬上註冊。

  選課可說是一門學問,課程選得適當與否是影響學期成績的關鍵。剛開始就讀的第一個學期,因為人生地不熟,語言文化還不熟悉,尚未完全適應,不宜選得太多或過重,以免為自己帶來過重的課業負擔。通常第一學期先選必修的核心課程,而後再決定修學分的方向。不同的課程之間,極大部分沒有前後連貫的關係,彼此之間可說是獨立。

  教授的風評是經驗法則,亦不可忽略,需向過來人請教。有的課程名稱、內容、實用性相當誘人,對就業相當有助益,就應該選修,但若該教授是個要求過高的教師,可考慮放棄選修該門課,除非是必修課。

  所謂當舖,就是通常有很多考試和作業,分量很重,而且分數給的不高,甚至會當掉,要花很多的時間精力研究,且不一定日後能派上用場。一般而言,這種課程並不受歡迎,除非是必修,否則選修的學生也不多。

  選好課後,剛開始上課時,我實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只好猛操黑板,一字不漏的操下來。有什麼美式的幽默,我聽不懂,只能陪笑,還是要呆坐在位子上,因為完全不上課,就完全沒有吸收,坐著鴨子聽雷,也要對得起付清的學費,這還算精神可佳。

  選課完畢後,接著就要買教科書。教科書非常昂貴,厚厚的一本,動輒三、五十美金,是以往教科書價錢的雙倍,有的還附上光碟片。為了節省開銷,可以考慮買舊書(used book),或甚至不買,到學校圖書館借書來讀,或是看網站上的教學網頁及範例。此外,校內書店書價通常高於市價,所以,我們往往會準備書單上網買,貨比三家,選自己最中意的價格和服務,如此可以節省許多購書成本,精打細算。

  一學期下來,厚厚的課本數本,重重地壓在書包內,實在會讓人吃不消,教師不見得依課本的章節來教,讓人感到有些迷惘。本國學生都認為課業壓力煩多,更何況是語言文化要適應的外國學生。不論過去英文考試的成績為何,或是用過多少本原文課本,遇到讀原文書,往往會遇到曾經學過的單字,臨時想不起來,產生"字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這時可用電子字典輔助,或用電腦快速查閱,或略過不讀。或是整句的每個單字都知道意思,卻不瞭解全句的意思,僅是一知半解。為求增進自己的閱讀速度及能力,時間有限下,就不拘泥於字句的推敲鑽研,而以掌握全段,明瞭全文大綱為努力方向。實在是來不及讀書,有時只能跳讀,或是一段的首尾兩句,就算讀過。

  我們偶而買原文書的中譯本,透過網站或家鄉的親朋好友協助,用熟悉的語言文字,先用中文吸收知識,再看原文以求瞭解。但是中文書籍的輔助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唯有在平時就充實英文閱讀能力,當做一種生活方式,讓英文潛移默化中深深地打入心底,用英文思考,才能吸收更多專業領域的新知。但事實上,只要有中譯本,有人來號召一下,就會有許多同學群起響應,集體登記向台灣的書店訂購,因為重的課業壓力下,不得不尋求較快的學習方式。

  以前求學,不論是國立大學或私立大學,每學期僅繳區區數萬元的學費,就享受物超所值的師資、設備、便宜的物價、廣大的校園等,使我們畢業後會對母校感恩。而現在,每學分至少$600美金,一學期就要$200,000台幣,而且年年調漲。如此高額的學費,負擔高高的債台,使我們學生不認為物超所值,因此不會如同在祖國一樣,很感謝母校,很感謝師長,心存感激之心。現在是我們付高昂的學費,就像一樁買賣交易一樣,雙方有意思表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彼此不奢欠,也沒有多深厚的感情。

  跳脫教條式的教育,經濟能力許可的外國學生,美國是懸樑刺骨的首選。在如此昂貴的支出下,錢要花在刀口上,因此學術傾向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我們選修的課程,一律是就業市場看好的科目,實用性高,也就是要上機實習的課程。結果修完所需的學分後,拿到畢業證書,才發現實用的科目不過約伸出一個手掌的數目。

  現在留學生的主修課程,都是看好未來的市場需求而決定其專攻的領域。求學經驗老練的指導者會指出,現今學科取向的情形與以往已經大不相同了,今日似乎是專門在為營利機構賣命。從某方面來說,這話是相當中肯的,因為自從經濟蕭條和戰亂,而使美國成為移民的天堂之後,美利堅原有的學風已大為改觀,變為市場導向,注重經濟效益,並且美國人對滿腹致富之道的學者專家也沒有什麼免疫力(不過話說回來,要是有免疫力的話,那才真是離譜)。不過這些只是老一輩人在親眼目睹過課程物換星移的蛻變之後,才會有的感慨,至於頭一次見到這種場面的學生,都還是會覺得很開心,儘管銅臭味很重,但他們還是把它視為移民的跳板。

  美國夢已遠颺,留美已成事實,雄心大志,驟然湧上,取而代之的是規畫和執行。每天夢想一點,也親手做一點,經年累月下來,將會發現,許許多多都會實現。會對未來做清楚的計畫,立定清晰明確目標的人,根據統計,只佔人口的15%。只要念念不忘人生目標,逐夢踏實,就會逐一實現。留美,從研究所開始,做那15%立定清楚的人。化夢想為事實,美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排山倒海的課業壓力。研究生要講究修課策略、成本效益、競爭與合作等等,要為自己所做所為負責,因為這悠關日後的職場生涯。課程是重平日研究,而非臨時抱佛腳,沒有營養學分。為了應付課業的要求,常常讀到深夜凌晨兩三點才睡,大約八點多起床,又展開一天的生活,所有清醒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如此一個禮拜六天半的拼命。

  學費繳了,課也正在進行,事實證明開學後的第一個禮拜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之後教師報以排山倒海的作業。研究所的課本幾乎都只是參考用,作業的要求是橫跨數個章節,這對課程完全莫生的人而言,要看完許多章節,才有辦法寫作業。課本寫的程式範例是一回事,老師出的專題才夠挑戰,主要是難度高,不易克服。這麼龐大複的作業,同學們要坐在圖書館的討論區,與人津津有味的探討課業。只求能過關,不求家國之愛,不顧個人的社會責任,不為捨我其誰的凌雲壯志。

  研究所課程進度相當快,往往不按照書本的章節順序教,而是整體考量,往往依功課的需要,一起綜合學習,不若大學循序漸進,依課本的章節。尤其暑期(Summer Session)的課程,時間短,兩三個月要修一學期的份量,更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要在短期讀完數本教科書及指定讀物,繳交報告,工作量十分龐大,因此要有技巧省時省工。若逐字閱讀,不僅速度慢,沒效率,且不易掌握全盤重點。因此絕不能逐字閱讀,應整段整段地讀,畫下重點的片段,記下專有名詞及術語,便於日後溫習。許多專業知識,重點在於計算、公式、圖表等,而非描素性的敍述,故只要明瞭意思即可,不必拘泥在文字敍述。遇有粗黑體字或是斜體字,通常為重點,應熟記。

  第一學期完全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原因不在於語文程度不好,而是專業知識不足。同學問我:"你的英文程度不是很好嗎?怎麼會聽不懂?"

  "這不是英文程度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專業程度不足的問題。好比別人講中文,但你的專業知識不足,一樣聽不懂。"課堂上特別容易睡著,原因是聽不懂,又坐著不動,下午時分,精神特別差,往往不知不覺地睡著。花大把鈔票來睡覺,消費實在比旅館休息還兇,真是一大浪費。

  我從企管轉到電腦科學,從商業轉入工程,即便曾經修過電腦科學相關課程,我一開始還是飽嚐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叫苦連天,但因對電腦科學有興趣,且畢業就是就業的保證,進而取得工作簽證,幻想入籍美國,所以並不以為苦。而且,每逢因課業而焦慮、挫折,反而更要懂得調適,會自我鼓勵,再接再勵,成了工作狂。

  每個學分費將近600美金,沒有雜費、保險費等零星項目。一學期共繳了二十餘萬元台幣的學費,只好每堂課都去上,以求對得起自己。現在少上課,以後上要繳更高的學分費,特別是學費年年調漲,而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更要精打細算。

  課業壓力激發鬥志,前輩成功的故事就在自己所鑽研的領域,研究生只要努力,抓對方向,致力研發,未來投入職場,很有可能致富。其中最有希望之處,就是在矽谷。這一堆寶藏,是智慧財產,就等待慧眼來識,巧手來挖。因此,選課選有市場價值的,把研究所當成職業訓練所,以實用取勝,西瓜偎大塊的。高科技的替代性很高,一直突飛猛進,長江後浪推前浪。越是實用的課程,其市場壽命週期就越短。因此,我們也有認識,現在所學的熱門課程,精研一陣子,有可能幾年後就派不上用場了。

  學校規定工學院修滿九個學分的學生才被承認全職學生 (Full-Time Student)身分,事實上,這也差不多是適量的課業量。有關課程內容的資料,在開學之前就會著手收集。無論如何,需自己做是否選修的決定。一般來說,工學院的研究生,一學期修三門課是剛剛好,不會壓力太重,也不會輕,同時也符合法律的最低要求,即全職的外國學生最低得修三門課。

  沒有開學典禮,直接上課。剛開學期間,每人都上網註冊,選修這學期要修的課程。沒有排隊等待註冊,只有網路大塞車。只好學期末多選下學期的課程,一次選五六門,下學期再退選。許多人只選必修課,我自認為可以應付四門課,於是第一學期要踏入學術的殿堂時,比一般學生多修一門課,結果重得吃不消。一個禮拜研讀六天半,每天15小時,可以說所有的時間都貢獻給課業。排山倒海的課業,使電視幾成廢鐵。沒辦法,自己的選擇,要自己來承受。

  以往未留學前聽說有的留學生會因課業壓力過大而無法升任,以致得精神病,住進醫院治療。現在我才體驗到壓力是何等之大,但還不致於會住院治療,也不會找心理醫師。以往在大學時,"嘻嘻哈哈";出了社會,"唯唯諾諾";如今在美國讀研究所,"唉啊噅唷"。

  開始力心向學,教授道盡先進的時代潮流,才華之氣橫溢,在清朗的學風中展現了一顆明日之星,而能夠更引人入勝。放眼望去,各界人才輩出,齊聚一國,個個猶如千岩萬壑,各成一格,產生如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政治家羅斯福(Roosevelt)總統、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z)等領域的領袖人物,他們的影響力超越國界,你不難想像,是哪種的魅力誘因領著千千萬萬的利己主義者跑遍大半個世界,去把文明先進學為己有。留學美國的外國留學生,鮮有能夠鉅細靡遺地注意到展現在眼前艱深無比的學問和博大精深的學理。這一趟夢寐以求的留美生涯規畫,不蒂開啟了珍貴奧妙的寶庫,呈現出廣土眾民的風貌,焉有空手而歸之理。

  這種劇力萬鈞的特性,曾經激發如愛因斯坦、蒙紐曼等科學家,以及從瑪丹娜瑪麗蓮夢露等藝人,揮灑出個人的舞台。我就是在那耳濡目染下,一夕間便搖身一變,重新做人的留學生。儘管美國有嶄新的中文報紙、中文電視台、中文網站,縱使有許多難以割捨的台灣朋友,追求"美"化的自己依然故我。

  但是,教室的台下卻不一樣。第一學期,尤其是前幾個月,幾乎聽不太懂教授在講什麼。主要的原因不是語文的問題,而是專業知識不足。特別是天氣冷,數十人關在教室,空氣不流通,又聽不懂課,不知不覺間,教室成了寢室。

  在雪城酷寒的冬天,居然還不躲入被窩,還在辦正事。在那北地,大自然的力量似乎與教授出的作業串謀好了,非把學生的生活搞到淒慘無比才罷休。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總是能夠激發人的潛力與鬥志,同時讓外國學生一夜之間變成夜貓族,習慣夜生活的雅癖。每天讀書到深夜兩點是家常便飯,焚膏繼晷苦學。回想以前唸大學的課業壓力,根本不算什麼,那時真是活在幸福的童話世界。

  不論白天或晚上,大學校園總是洋溢著活力、青春和驚奇。來到這裡的窮學生只是不知一件事情,那就是過長的工時,他們可以免費停留在校園做自己的事,而不用付房租。

  有一學期,每周某堂課上完,已經是深夜十點半了,托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望著天上的星空,依稀點綴夜空的星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寫照。想到這裡,就為自己高貴的情操深深地感動不已。

  美國人口眾多,廣納世界移民,學生也來自世界各地,競爭激烈。同學一個個自我意識強,且能言善道,不管什麼樣的議題,都能唬爛一翻,亂扯一堆,彷彿很有自信,也不管有理無理,是否站得住腳,都是一副唯我獨尊的架式。他們從小的教育就要常在課堂上發表意見,也要能接納不同的意見。他們被教育著要aggressive(進取)以便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生存,很多人自然具有優越感和攻擊性,鋒芒凸露,才能脫穎而出。

  印度人發問,我們聽不懂他們的英文,但老師聽得懂。華人很少發問,跟語言差異也有關連。理工課程相較於商科或法律,少了許多同學上課互相研討的機會,但只要我們能按時交作業,英文誤用,老師和助教都不會在意。

  一個理工學院的研究生是拚命三郎,三個研究生是個研發部。研究人員是最理智的,也需要投資環境的配合,這點也許可以解釋,為何時至今日,美國一直是世界一流的科技產品研發地,對外演出它私有的綺夢。

  就呈現的作業而言,研究生鍵盤下所展現的見解,正是辛苦鑽研的成果。這些作業從所學的定理衍生而出,命中難題的要害,也在尋美覓夢的同時,遙想實際生活的情景。這些文字、模型、定律、公式、程式、圖片、音效、動畫等,構成多媒體的報告,經常擺盪在教師與學生的終端機之間,於交錯掩映中,顯出獨樹一幟的時代潮流,取代紙張報告,以及符合現代的環保觀念。

  時代的進步,人人都有一台電腦,不再用手寫文章,許多現代的文明人都看清動筆的報告已近尾聲。不過許多文明人士卻欣然見到這點,因為他們可以左右逢源,雙管其下,讓他們的績效多采多姿。藉由電子的通訊速度,人們收集資訊的能力大幅提升,打破傳統而成為時尚。那只靠左手或右手寫字的技巧,使雙手靈敏度不平衡地發展,會逐漸勢微,可能很快便成為昨日的技能。

    面對重的課業壓力,怎麼辦?寫不出作業,已過了截止日期,又怎麼辦?好在所有的同學都一樣,截止日期前寫不出來,不是個人資質差,這證明"德不孤,必有鄰"。功課難以領悟,還是得迎向陽光,把陰影拋向腦後;若背向陽光,只好忍受眼前一大片陰影。迎向陽光,一片光明;背向陽光,一片黑暗。所以管它是黑貓還是白貓,只要能夠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因此,在美國學生的眼中,中國學生和台灣學生在實驗室盯著電腦螢幕,彼此熱衷的討論問題,用國語口沫橫飛地談論,此情此景,似乎說明了台海兩岸的關係,以及對民族情感的無盡喜愛。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課業的要求而已。在求學的路上,由於團隊工作的需要,無人能獨自完成作業,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是誰想在截止日期之前趕出報告,只得與同學互相討論。

 

苦學

 

  第一學期剛開始時,一門網路課由印度籍的教師擔任,他上課一直發問,問我們剛修此課程的研究生,但我們的程度實在無法回答,視上課為畏途。幾周後由博士班學生主講,我們也樂得輕鬆,不用再被逼問了。程度不若教授佳的博士生說:You know what?  To teach you one hour, I need to study at least 5 hours.(你知道嗎?每教一小時,我最少要研究五小時。)他也不會考問學生問題,因為程度不甚足,而他也很仁慈,給分很高,真是皆大歡喜。

  我們不在乎這門課實不實用,只在乎可不可以拿高分,成績好看,趕快畢業,趕快投入就業市場。工作內容和當初所學,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博士班學生來教我們,要求比較輕,作業不多,只要上上課就好,教員也輕鬆,才是大家歡喜。但最後證明此堂課沒有實用價值,算是純粹拿學分而已。

  在眾多教師當中,弗斯(Fawcett)博士是教程式的老師,教職經驗豐富,德高望眾,博學多聞。教授的課程如"物件導向設計"的上機實習課程,非常實用,是許多人的必修課程。他年約四五十歲,上課時都會發講義,講解都只能在浩瀚的專業知識裡略探尋一二,實際學習是要在電腦前焚膏繼晷,充分展現引導者的苦心及後生晚輩的殷切期許。

  他出的作業都非常有挑戰性,一個學期只有四個作業,第一個作業還好,往往數周就可完成,但第二個和第三個作業的難度特高,約有三個禮拜的時間可做,但往往全班在截止日期都做不出來,可見其難度。教授講完一堂課,離開教室,留下功課,留下不知如何解的學子。

  習題解不出來,最後怎麼辦呢?總是會有幾個高材生做出來,於是我們要打電話求救,請求高手將作業借來參考,再加入自己未完成的作業,產生混合體,交給電腦跑一跑程式,除去錯誤,最後確定可執行,依照作業的要求,變成自己的作業,用email寄給助教。家庭作業(homework),難免滯礙難行,但是,我們發揮集體力量,很快走出風雨交加的夜晚,重見陽光。

  其實能夠把課業搞好,絕非自己一人可勝任。許多作業非常難,難到非得用集體智慧,才得以解出難題,教授以前也是過來人,其實知道如何解答,而且出的作業是他認為我們在限定時間內可做好的。這點證明科技研發,要做唱獨腳戲的英雄是很困難的。

  這種解不出習題的日子,真不是人過的。一個學期要學一大本書的學問,還要設計程式,執行結果,以求融滙貫通,再依作業的要求,自己設計出符合作業的規範。有的書本一千多頁,二十幾個章節,平均每周要讀完三章,外加上機實習,課業壓力之大,實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這種壓力的克服,不是少花點時間睡覺,多點時間看書,就保證能夠使問題迎刃而解。

  美國沒有尊師重道的文化傳統,相反的,一般教師的社會地位,也沒有像祖國的一般高,薪水一般也不高。網路的世代,上網一查,資訊隨手可得,打破教師主宰知識的傳授,知識也不算無價。當然,教育是報酬率最高的投資。

  學界偶爾會表露那高人一等的成就,為了付出更上層樓的成就,就要付出更多的血汗,使得每個研究生都變成工作狂,身體力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除了理論課程之外,實務課程是經過千錘百鍊,充滿商機,強調競爭,可以作多方面的闡釋的。因而增進了思想內容,使作業產生了深奧度與豐實的意義。刺激學習者馳騁其想像力,在山重水覆、撲朔迷離的科技界一享探幽訪勝的樂趣與好奇心的滿足。

  事實上,課業壓力過大,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再努力,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就是要解出習題。於是一個禮拜工作六天半,可以說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課業上了,幾乎沒什麼社交活動。

  學業壓力真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壓力越重,學校就越出名,學生也越想就讀。優質的課程,配上優質的教師,總引領我向一個廣大的空間,使心裡飽受煎熬,花錢受罪。也許引領我到新的高度,或深度,或者是廣度。自念書的愉悅,提升自我心志,得以抗拒五色雜陳、社會的誘惑,並以博大的總觀體察人生。這樣的課程提供明晰的視野、獨特的領域,以及巨大的身心壓力。

  我們的必修課程有電腦架構(computer architecture)、演算法(algorithm)、正式方法(formal method),以及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真是一堆不具親和力的名稱,學生必需焚膏繼晷、攪盡腦汁在這些學程苦讀。

  這些必修的核心理論課程,常常是邏輯、數學、紙上談兵的內容。學界始終堅守純理論的教育理念,樹立起了與商業化的大相逕庭的獨特風格。這在全球經濟不斷國際化和人們的頭腦不斷被市場經濟所主宰的今日,尤顯出彌足珍貴的精神情懷。教授不遺餘力闡揚科技的研發創作實踐和對純理論矢志不遺的追求,理應是後生晚輩擎起的一面高貴而永恆的精神旗幟。專家把心思獻給了所鍾愛的純理論事業,並把這份智慧財留給了後人。只要專家不喪失掉這份熱愛,理論便不會貧瘠。

  許多課程都是理論學科,完全不用上機實習,只是紙上作業。學完這些課程,往往不知如何切確應用在電腦上。純理論不受學生的熱愛,都帶點感傷淒涼的味道,因為這些基礎學科,才是工程的基礎。純學科,隨著修完後就永遠不再拾起,留在了人們的記憶和想像之中,逐漸淡忘。令人遺憾而無奈的是,職場的工商業運作,把純理論逼上了非熱門課程。這也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不靠工商業運作的純理論能生存嗎?這樣的疑問出現在我們以文明自居的現代社會,實在顯得有些反諷。這說明理論教育還不夠純粹,在某種意義上,純理論的生存是以它們市場依存度而寄託的,曲高和寡決不是純理論科學的本質特徵。

  純理論應是一個理念、一種精神、一種哲學。從某個角度說,基礎理論科學的研究,是測量一個國家科技化程度和素質的晴雨表,是推動和展現工程技術的主力。承傳科學家的傳統,以純理念昭示後人的學術著作,是實踐純理論的典範。深深懂得科技文化也是厚植國力的道理。反對科學的一味工程化,如果工程把一個族群化得沒有了理論,這個族群還有科學嗎?

  誠然理想與實務,兩者適切配合,始為生涯規劃的坦途。因此在求學的路途上,於瞭解知識經濟的要義之餘,尤應在思想的深度上,學理的體會上作更深更廣的開拓,以深刻的體驗,深厚的理論基礎,創造出更成熟更有價值的決策,研發出有市場的技術。

  照這樣的課程設計,電腦科技並不是一種僵化的學問,而是一種在進步中能不斷革新的學問,其領域的擴展不僅靠對過去的了解,同時也兼顧對現實的認知,培養整合的能力,並強調快速替換。電腦科技是一門應門科學,也有不少艱深的理論。像音樂、電影和繪畫等現代藝術,現在也能結合數位科技,紛紛邁向另類創作的新高峰;而在此時,電腦科技也為詩歌、演奏和戲劇等傳統藝術,注入了數位新生命。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人類對電腦有依賴,對強大的計算能力有需求,在科技掛帥中有著美麗的憧憬,電腦科技就會與世人同在。

 

學英文

 

  暴露在詭譎多變的國際學生圈裡,今日台灣留學生突然發現,過去尚未全球化的世代,外文能力侷限在教室學習,考試領導教學的聯考制度,學校課程培育的國際文化的認識成效不彰,教育制度也未能邁向國際舞台,他們從沒有在真正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成長過,現在必須立刻快馬加鞭,迎頭趕上。這種成長意識和與世競爭的強大動力,已經傳到自己的國土,這塊國土的教育制度,長久以來一直沈睡在與自己人互相競爭的仁慈世界裡。敝帚自珍,終是滄海一粟。

  只會說中文只能在家行得通,但若欲求在國際化全球環境立足,就不能只是模仿,語文革新勢在必行。已花大量的金錢、時間和精力在高科技上,瞭解成長主要來自研發革新,且要與國際接軌,也就是將英文變為母語。

  還好當初有考托福,使自己的英文程度在一定的水準以上,得以迎接生活和課業的挑戰。若是坊間標榜的免托福出國留學,恐怕一下飛機就發生溝通適應的問題。與其說學校英文教得多,不如說補習班學得紮實又物超所值。

  取個英文名字,不是中文拼音的英文姓名。改種語言,認同新的文化與思維,隔個地理空間,融入當地,生命的新樂章在美國大陸登場。不論以往大學唸得多優秀,僅不過是自己國人之間的競爭而已,不是與世界接軌,迎接全球化世界的挑戰。有了深切的覺悟,深知以往的教育制度,未能培養足夠的國際觀,就會下定決心,痛改前非,決心要以英文為思考的語言。但要怎麼做,才能徹底的洗腦呢?想來想去,於是我每天晚上八點準時收看肥皂劇,學英文,力求同化。並利用廣告時間做一下運動,一分一秒都不浪費。讀書不忘運動,運動不忘讀書。

  揚棄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傳統英文學習方式,我改看電視,特別是都在談話的節目,其中以口語化的節目最受睛睞。

  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問及對方的隱私是很不禮貌,但他們可到電視節目中去發洩。一堆的探人私事隱私的節目,通常在早上播出。常常早上沒有課,就看看都是講話的電視節目,學學英文。

  許多節目有一堆觀眾在現場觀看,有些節目會讓觀眾批評,家中有紛擾的可到現場去吵,父母兄弟姊妹吵給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多是異性朋友移情別戀、夫妻失和、青少年雜交生出小孩,不知誰是父親這類的私事,也有法官直接在電視上徵詢原告及被告,有關夫妻離婚的官司訴訟,雙方辱槍舌箭,互不相讓,也有一堆的現場觀眾,還有的是頑劣小孩送到新兵訓練營來場軍事訓練,甚或亂比猥褻手勢、罵髒話、一堆消音鏡頭,真是無奇不有。這些都是真實的生活黑暗面,是活生生的學英文的教材,最為實用。不過,看多了就沒什麼趣味。而且,看多鬧劇悲劇,心情難免受影響,以後就不看了。

  最適合的節目,除了全國性的新聞播報外,就是肥皂劇,這些都是美國社會的寫真。從中我們可以瞭解人際間的行為模式,交往應對進退的用語,以最口語化的方式,讓沒美國經驗的外國人一點一滴的學習。這種熱衷學習的生活習慣,帶到每周固定與會話組的領隊聊天,才是真正學習語言的方式之一。肥皂劇運用幽默風趣的筆調描繪出生活的點滴,加上機智又超級豐富的想像力,把每個匆忙腳步下不易察覺的驚豔展露無遺。而我就是在這一點一滴的過程裡,潛移默化地成為美國的一份子。

  看電視配字幕,眼耳並用,這種方式學習的速度最快。一碰到沒用過的方法,覺得很實用,就馬上寫下來,日後遇到適當的場合,就派上用場。過度用英文學習的結果,就是中文逐漸生疏,有些字不知道要怎麼敲鍵盤,但我不引以為恥,因為中文日久不用會遺忘,且中文在美國沒有用,反而為英文的進步而興奮。

 

Party(派對)

 

  大學裡,有不少比例是研究生。一般唸研究所留學生的造型,是戴著眼鏡,背著背包,穿著牛仔褲,趕往下一堂課,或是繼續做實驗,沒有一刻悠閒。不像大學生,課業壓力相對地小很多,較愛玩,為本市注入青春活潑的氣息。但是,一到周末夜晚,研究生又搖身一變,變得輕鬆休閒又瘋狂。

  周末晚上,學長打電話給若干同學說:"來我家一起吃飯吧!"我當然一口答應,準時赴約。猛K書的結果就是狂歡,狂歡後的結果就是猛K書。

  大家約好到某同學家一起吃飯,所有人不分性別的傳統角色,一起下廚,為共同的晚餐而撩起袖子,共同奮鬥。有時候,事先買好水餃皮,還有許多饀料,大家一起來包水餃吃。這時候,包餃子的功夫就可以看出高下,每人都可嘗到別人的手藝。誰的手藝好,就有可能是別人下一次餐會的賓客。

  許多人租的房子每月租金四百多美金,兩人合租,地方很大,像一戶家一樣大,適合一票人辦party。每日課業壓力很大,有讀不完的書,做不完的功課,周末就是要暫時放下工作重擔,好好的輕鬆一下。

  台灣學生所辦的party,絕不會有大陸人出現。大陸人辦的party,也不會有台灣人出現。兩者是逕渭分明,絕不纔雜。這點充分說明了水土文化原本相近的人民,是不會一起鬼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雙方的經濟水準相差許多。兩方的經濟水準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話題也就不搭調。另一個原因,是成長背景烱然不同,如此共通的話題就不協調。

 

ontheway.jpg 上學的路途

 

  有一次,一邊吃東西,一邊看租來的錄影帶,偶有台灣的電視影集。從台灣來的影片,多是周末的綜藝片,由大牌名星聯合主持,頗有似曾相似的感覺。看看台灣影片的中場廣告,一直覺得很奇怪,好像不是我熟悉的電視廣告,稍微仔細想一下,才愰然大悟,原來這是台灣的電視內容,而我已經習慣美國的廣告了。隨後,我想看完片子的最後一段才甘心,心滿意足的回家。大家都是夜貓子,作息雷同。看完後,深夜三點,差不多比平常睡覺時間還晚一點,也頗有睏意。天寒地凍,夜深人靜,穿上大衣,戴上手套、頭套,穿好厚重的鞋韈,走出室外,一片大雪封天,汽車都蓋上一層厚厚的雪,好似巨型的甜筒。我趕快拿出刷子,先鏟除在擋風玻璃的雪,再鏟除後視鏡的雪,而後是車窗的雪。酷寒的冷風吹擊著,睏意全消。發動引擎,準備開離停車場,無奈車輪打滑,在原地駛不出去,只好更加速,但還是駛不出停車格。所有的人都離開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獨自想辦法自救,同學都已回家睡覺,我不好意思打電話請他們來幫忙。最後用鏟子鏟掉在輪胎附近的雪,才得以駛出停車場。

  同學聚會,餐費平均分攤,我們豪飲啤酒飲料,彼此大吵大鬧,彼此互相較勁,以證明自己在這狂歡的環境中是最老練的一個。事後再大家共同分擔餐飲費,賓主盡歡,大家高興就好。一般而言,約十元左右,相當於三天自行開伙的餐飲費,又是一次的小失血。若是與死黨同學到餐廳聚餐,一餐要十餘美金,對於省吃險用的苦學生而言,實在吃得很沈重,但又不敢抱怨,只能讓胃吃不消。不過,為了人際關係,這種花費不能省。

  我們的圏圏不大,相當封閉,生活圏很小,有什麼風吹草動就人盡皆知。同學閒來無事,就愛聊些彼此的八卦,課業壓力很重,周末來點輕鬆的話題,有助於舒解身心壓力。人人都是新聞記者,人人都是轉播站,人人也都是忠實聽眾。許多奇人軼事,就是在這樣的場合被發揚光大的。

  偶有從矽谷回來的同學,大家聚一聚,有人請吃飯,煮湯圓。許多的閒言閒語就是在這種場合被闡揚的。所以,認為人們只有在國會辯論或是教室慷慨激昂的報告才能發掘真相,是錯誤的假設。在那些場合裡,大家總是儘量表現聰明智慧。人們在酒逢知己,圍桌杯肱交錯之時,也一樣能發掘真相,即使是興高采烈又悲壯悽慘的真相。

  台灣同鄉會也會辦餐會,許多非台灣人的國際人士,對台學同鄉會有功,如國際學生辦事處(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IS)的職員也受邀。在這個說中文的場合,他們只好鴨子聽雷。有一次同學春節聚會,一餐八元。時為二月,學校課業正在趕。農曆年到了,在美國沒有這個習俗,但我們學會為大家辦個餐會,讓大家在這個異國享受祖國的傳統節慶。

  第一次,農曆新年不再像過年。來賓以學生居多,社會人士只有零星數人。大家都是課業壓力很大的學生,對於課業壓力很有共識,七點開始吃飯,中場,有猜謎活動,完全仿台灣的猜謎活動。題目不難,只要略讀過猜謎的書本,就可猜出最通俗的謎底。九點就草草散會了,一點都不像是歡樂的宴會。一場下來,我猜中三件獎品,兩手拿著滿滿的獎品,出了會場,讓人看了驚奇,也是種成就。

  國際學生辦公室每周五下午,都會準備糖果餅乾,招待訪客,主要是針對國際學生。我經過圖書館的討論區,看到台灣同學,打聲招呼,"嗨!"的一聲,就開始聊起來了。同學在圖書館的討論區抱怨與美國人隔隔不入,我說:"那就到OIS(國際學生辦公室)去看看吧,我也剛從哪兒過來的,好歹也可以吃到一點糖果餅乾。"這種下午茶的點心餐會,兩年下來,去不到五次,主因是來賓皆為國際學生,沒有當地人,誘因不足。

  研究所有許多土耳其的學生,一起上課的日子久了,看到對方就面熟。有一次,土耳其人邀我們去玩,一同去湖畔吃烤肉(barbeque),其中有若干人曾一起上過許多課。我對他們只是面熟,很少聊天培養感情。在一處綠草如茵的公園,他們踢球踢得很高興。

  他們男性彼此聊天,女性有許多包著頭巾,彼此坐在一旁的野餐桌椅閒聊。男女絕對分開,即使是夫妻也一樣,有點讓人難以接受。我問:What’s the percentage of Muslin people in Turkey?(土耳其回教徒的百分比為何?)

  One hundred percent.(百分之百。)

  我們和土耳其人聊聊彼此的國家和成長背景,我們對回教世界瞭解不多,也不是很有興趣。隨後和一個美國人聊得很高興,談談旅遊波士頓、紐約、華府、佛羅里達等,談起來才帶勁。不談祖國,因為很少人會對台灣的風土人情有興趣。

  周五夜晚的狂歡,調節了一周的壓力。星期六清早,教堂望彌撒的鐘聲還未響起,燕雀的鳴聲也還未在窗前響起時,雪城就好像沉睡了好幾個世紀般的寧靜。然而,雪城這剛睡醒的美人,卻有令人好奇的身世。

  雪城當年以製鹽興起,位居伊黎運河(Erie Canal)的中央,現在生氣活現的雪城,卻缺乏大都市應有的吸引力。伊黎運河於西元1810年開始興建,運河經由哈德森河,以求降低開發成本,是用於連接五大湖紐約市。原先該計畫共耗廢15年的時光,1000條人命,超過預算$3,000,000,動用美國首批的工程師。1825年通航後,城鎮始沿著運河而興起。百餘年後的近代,雪城的發展和風景點的重建,為市政建設注入了一股倍受渴望的新血,這個市容重生了,驕傲的往事在每一個角落等待人們發掘。時至今日,雪城大學的青年學子,為本市注入了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使該城從古老的製鹽而興起的城市變為怡人的城鎮。

     而我們,往往還是到校拚命。研究所與某些地方如田徑場、游泳池、巨蛋一樣,成為解決精力旺盛的地方,不過這不是有關石油、煤、太陽能及原子核能分裂等令人頭痛的問題,而是研究生的潛能,要如何自創生路,滿足教授的要求。由這點看來,研究所是個非常難伺候的機構。

     校園不算大,但卻不易快速踏出門檻。不是因為每一所學校都很大,而是學生自從走進校園後,需要幾年的光陰才走得出校園。離開研究所的方法要懸樑刺骨,因此研究生成為世界上最勤奮的工作狂。對於許許多多的研究生而言,深夜還在實驗室趕報告是家常便飯,假日仍在圖書館焚膏繼晷是理所當然。由此可見,教授是一種不顧屬下工時過長的雇主。

  無論壓力多大,還是得忍下來,逆來順受,盡可能交出作業,即使無法完成全部的要求,仍要盡力而為。有一句說話:百忍成金。我想,畢業後,我一定會帶著黃金屋遷居。

 

苦中作樂

 

  在人們將田園居家環境視為理所當然的住宅水準,雪城被說成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定居地,在風景如畫的雪城大學也成為許多美國高中畢業生"由你玩四年"的吟咏主題。然而那畢竟不是研究生共通的故事。遭受到巨大的課業壓力下,要懂得調適,就要利用日常生活的零碎時間,像是通勤往返學校與家中之間。

 golfcourse.jpg

 橡樹(oakwood)公墓

 

  騎車上學的學生發現,雪城綠草如茵的綠地環繞於四周,清脆的鳥鳴聲不絕於耳,吐納間盡是北美的澄澈空氣,這為學業壓力提供喘一口氣的機會。到了大學校園,爛漫如錦的春光裡,窗外是婆娑搖曳的樹影,建築是紅磚為主的外觀。在綠意盎然的田園風光裡,特別有一種專業。萬物皆有其用,一切事物的安排都在於美化視覺,大學校園即因人們大力重整自然景觀而倍受讚揚,而雪城人以此向外賓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沒有城市裡的喧擾,卻多了蟲鳴鳥叫的伴陪,在這麼美的鄉野裡,有這麼一所知識密集的大學,教授教起書來,也就更加專注,身手更加俐落,將自己數十年來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揮灑出來。在暖暖的春陽下,伴隨著清脆的鳥語、伴隨著清風拂葉的婆娑,帶來了陣陣的書香。

  踏上科學的富麗殿堂,才知道研究學問的路上一點也不輕鬆,課業的滄桑全部寫在遷就現實世界的眉宇之間。唸書是苦學,亦是樂事?唸研究所是甜的,還是苦的?苦是在付高額的學費又得交出成果報告,苦處說不盡,要在苦學中作樂,可謂之苦樂參半。

  住在狹小的房間裡,周末不上課,還是喜歡空間廣大的戶外。每周都會抽幾小時出去散心一下。第一年,我沒有車,就騎著腳踏車到處跑,臨近的高爾夫球場、鐵路旁、鄉村住宅區,都是我輪下輾過的地方。

  偶而,常做的休閒活動就是到校上網下載資料,學生都不來上課,當然沒有多少人使用校園網路,下載的速度就快。舉凡圖片、音樂、動畫等,一律是我中意的對象。買一台特製的磁碟機,其磁碟片可儲存大量的資料,是最佳的免費資源。每每下載許多資料,如獲至寶,滿心歡喜的回家安裝,晚上睡覺都會帶著歡欣的心情。

  冬夜裡,看著淡淡的水氣從鼻孔射出,看著風雪蓋滿了大地,黑夜中帶著白點,坐在房間沈浸在音樂的旋律裡,吃著香噴噴的美食,難得輕鬆一下,暫時抛開課業,周末夜晚的確令人神清氣爽。

  週日,沒有上課,校園花木扶疏,美景動人,行人稀疏,金黃色的陽光灑在地上,灑在身上,也灑在樹上,仍是固定往學校去。白人女大學生正好發育成熟,皮膚光鮮亮麗,利用校園美景,獻出美妙的身材。她們將墊子撲在草坪上,只穿內衣褲,露出性感的身材,享受日光浴,戴著墨鏡,看著小說,大大方方地給大太陽看,也給大男人看,這點充分顯示了"書中自有顏如玉"。已經皮膚黝黑的黑人女子,從未曾只著內衣內褲,意圖曬黑,出現在白日的驕陽下,她們大概也知道,無論如何暴露,我們對她們的肉體不感興趣。

  曾有一次,我獨自一人跑到踏青社(Outing Club)去看看學生活動,藉此苦中做樂。社團內容豐富,活動眾多,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原本想參加戶外活動,只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而已,唉!只好做罷。

  有時再忙再累,也要出去兜風,透透氣。第二年歡欣地買輛車代步,就會出外兜風。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長途的飛馳,平疇綠野,柔順了眼,也柔順了心。遊人臉上鼓滿笑意,讓花色與陽光噴濺全身,內心湧起強烈不可言喻的快樂。秋季,一路上盡是五彩繽紛的楓葉,高速奔馳,真是視覺的一大享宴。高速公路的兩旁是淺綠色的林相,淺色系的色彩,比深色系的景觀更有看頭,一路馳來,時速是七十五哩,約合一百三十公里,開車真是一大享受。

  有時唸書唸累了,幻想可以在校內打工,賺取外快。後來調查一下,校內打工每小時工資六美金,真是廉價勞工,我才不幹這種外勞。在一般企業工讀實習,做一名資訊工作人員,時薪也有20美元。

 

 

arrow
arrow

    timo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